14-文徵明-赤壁賦

      我看到文徵明小楷行草,就超級喜歡的!所以先寫了《琵琶行》,接著就練習《赤壁賦》。這篇(連結)是他八十七歲高齡時寫的,落筆不苟,無衰遲之態,堪稱佳作...

      文徵明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畫家、雖然他自以為「筆尤不精,殊不成字」,其實與現在所見其他各種印本的《赤壁賦》相比都更為精到,作品筆墨「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可謂已至「人書俱老」的境地。 

      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出生最早,活了66歲;徐禎卿出生最晚,卻只活了32歲;唐伯虎文徵明同年出生,唐伯虎54歲就死了,文徵明卻一直活到90歲。文徵明90歲寫著字忽然仙去,70年中,手裡的筆就沒有停下來過。 文徵明出身書香門第,家庭環境不錯,但他從小發育遲緩,史書中說他生而外椎幼不慧七歲方能站立八九歲仍言語不清,以致除了他父親,周圍的親友們都認爲這孩子有點...被老師批評字寫的不佳。於是文徵明的父親便引薦他拜於吳門畫派開創者沈周門下,初學繪畫。一直到53歲還沒考得秀才的他,五十四歲時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到了京城朝廷,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的職位,故稱「文待詔」。這時他的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文徵明心中悒悒悒不樂,自到京第二年起多次上書請求辭職,五十七歲辭歸出京,回蘇州定居,自此致力於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以上為網路文章)

      先整理好圖文字檔,第一遍練習時,很~筆順、筆畫的位置粗細不好掌握...直到練習第三遍才稍微順些。

毛邊紙+小楷(正大筆莊-勾勒)+行寬3.6cm  111.6.22




       愈寫愈順的感覺,但底格加劃的邊線,封印了字體和字型(再寫一遍琵琶行時超憋的,這才發現...)

前赤壁賦 (宋-蘇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蘇軾寫”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爲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寫”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毛邊紙+小楷(正大筆莊-勾勒)+行寬3.6cm  111.6.24

去除底格加劃的邊線~封印解除



後赤壁賦 (宋-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脱,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户視之,不見其處。

5-篆書

       篆書,又是一個很少用到、奇怪卻又充滿藝術美的字體。小篆的字形比較瘦長,有別於大篆金文(銘文.鐘鼎文)方形圓勢金文-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周以前把銅也叫金),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

       我們寫的是小篆(秦篆)筆線均勻圓健,左右對稱,猶如兩根食箸,所以又叫玉箸篆。4/21(練完草書一遍)就請盧老師幫我進入門的課,用是短鋒羊毫中白玉筆,六大格毛邊紙,每個字用2X3小格來寫,也就是呈扁長的字型。

泰山刻石【張永明補全223字版←超連結-定稿-111.06.12

統一後,設小篆標準字體李斯書法家喔!

       與草書(定稿)同時進行,一開始有相當大的衝突感:運筆速度突然變得極慢,而且還掌握不到篆書的運筆技巧...篆書字字獨立,結字講究對稱均衡、疏密和諧、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婉轉流暢。起筆藏鋒(逆入平出),中鋒運行,退筆回鋒接筆時留餘地(此時就不需藏鋒),這樣轉折處才會是圓角...有了更多的瞭解、再看了網路上的影片、掌握筆順,加上上課時盧老師指點後,又重新再寫過。多練習,用筆雖愈來愈順了,但藏鋒的圓頭起筆真的很難!每次都要琢磨好久。寫到「」字(讀音超多)~讓我深刻體會到:長直劃很難、長弧線更難...寫了很多遍都寫不好!

       寫著寫著發現前面寫過的字,又重複出現?編排方式也是...上網去搜尋些資料,才知原來我們用的課本《泰山瑯邪台刻石》原來是兩個刻石-泰山刻石&瑯邪台刻石!相傳皆是出自李斯之筆,此二碑風格穩健而高雅,在這以後雖然出現很多篆書名家,但沒人可以凌駕李斯,實屬千古不朽的名作!

       琅邪台刻石秦代石刻文字,共殘存84字(如連合文兩字計為86字);泰山刻石殘存53字。這兩者中我更喜歡琅邪台刻石的字體,但找不到完整的摹本,所以就沒寫了...高長緊密端正,可謂法度謹嚴、雍容典雅、古厚圓渾,給人以古意盎然之感。【參考

瑯邪台刻石原為四面環刻,後多剝蝕,現僅存西側部分字跡。此石原在山東諸城琅邪台,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現存刻石唯此為原刻宋代文勛摹本(84+2字)】。

泰山刻石,包括明安國北宋拓本均為翻刻其中“靡”等數字不合秦篆規律即是有力證據。【參考

       我約花一個月寫完課本的字(4/21~5/25,寫幾頁就暫停,專心先完成草書定稿)。在網路上找到泰山刻石-【安國本-165字】,想畫底格來臨寫。但小篆單字長方形,且寬長比接近黃金分割0.618的特點,讓我花了一個上午才設計好底格(字寬5cm)。

泰山刻石-安國本(165字)-紅色字表示尚存

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製,共78字。刻石四面廣狹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146字。明嘉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霞元君宮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清乾隆五年(1740年)毀於火,刻石遂失。

後來查【繹山刻石】時發現上圖~最後一段竟與我查到的泰山刻石相同?(110.7.21)

註:繹山刻石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於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現存西安碑林。有人認為: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風貌,顯然是靠不住的。但若把它作為臨習小篆入手模板是可行的...《嶧山刻石》書法中鋒用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點畫粗細均勻,盡在小篆法則的樊籬之內...《嶧山刻石》的結字縱長,空間的分割均勻齊整,給人以一種對稱、勻整的美感。一字中有形和無形存在的中軸線,成為其對稱的基點,左右筆劃則向它靠近以保持平衡。這種結構又給了欣賞者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無論一個字的筆劃是多是少,都力求均勻整齊,筆劃空間大致等距,反映了對於規則的嚴格遵守。不過,《嶧山刻石》結字並非機械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長垂腳,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構﹔或上伸筆劃,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筆劃多者不嫌其密,筆劃少不見其虛,顯得造型雋美,井然有序。【來源

       看著電腦的畫面,用小楷(狼毫),用筆力道還抓不好,筆劃粗細掌握不均...想說全寫完一遍再用朱砂來改,後來索性用手機將字帖的字調成相當的大小,放在一旁臨寫才感覺好些。泰山刻石寫完一遍,發現會超過一張條幅,所以又再畫了字寬3.5cm的底格。

       字3.5cm大小的寫完一張毛邊紙,感覺字體大些比較好看。既然條幅紙寫不了整篇,要不乾脆用全開紙?於是測量後決定畫6cm大小的格子(要寫165字),我覺得運氣很不錯~竟然可以直接用24格毛邊紙來練(只差一點點)!課本作者說可用狼毫舊筆(筆毛磨去,也有人將筆尖剪掉),盧老師說用中白玉(短鋒羊毫)寫。我老公說應該用麥克筆來寫,真的~這樣粗細就比較好掌控,哈!這次我用中白玉(短鋒羊毫)寫,然後一樣用朱砂自己改。

       接著就開始挑戰-全開紙165字!再習書中深深感覺:一個字的筆畫粗細要均勻已經很難,更何況是整篇?運筆時動作常慢到感覺全世界就只剩下這帶出黑線的筆尖...篆書絕對是我學書法三年以來最難的字體了(楷-隸-行-草-篆)!但最困擾我的逆入平出-藏鋒起筆寫著寫著有許多次都能成功喔!

泰山刻石-全開紙-165字版-中白玉

       完成後感覺:很多字的字型寫得不像,筆劃粗細更難掌握!...於是琢磨:
1.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為了讓字型定位得更精準些,剪下毛邊紙貼在單字上抓筆劃位置(特地拍底下這張照片當做說明)。
2.用筆:可寫大字的中白玉筆,很容易筆劃寫太粗,所以再試試小楷下面照片右方第五版-前四行和第一、二版都是教室小楷,但寫黑色的那枝筆毛較硬,朱砂那枝的筆毛較柔軟好寫(但通常用來寫,不宜汙染)。最後兩行是威豪學長家的雷虎小楷嘗試結果~決定改用筆毛較軟的雷虎寫寫看。

        沒有課本的"土法煉鋼"真的很辛苦!從小楷寫的第一版5cm、第二版3.75cm大小,到第三版6cm中白玉,然後完成全開面(第四版),接著要進入第五版了...等到下一次寫全開紙,就是第六遍。老公說可以幫我拍個紀錄片了,哈哈~我也覺得自己很認真!

第五版-6cm-雷虎小楷,當作臨寫的帖

第六版-6cm-雷虎小楷,全開紙,165字-安國本

        總算完成了~YA!雖然才165字,但超累的!瑯邪台刻石就暫緩吧~一樣沒課本可看,土法煉鋼法就光想就累,雖然字數更少,但至少字型我喜歡,所以,有朝一日~嗯...

楷-隸-行-草-篆,五體全部結束!

       後來,我又在網路上找到古文字書法家張永明老師泰山刻石作品,他依史記所載,以斯篆(李斯篆書)形體筆意,補全的223字版。於是整理好全部圖片,再挑戰看看(有興趣的可以點這篇記錄的第一張照片上方的【超連結】)

111.6.12 篆書定稿篆-隸-楷-草-行 五體(文字演變),我都完成囉!歡呼~~~

疫情嚴峻,乖乖宅在家,練書法、唱歌... 沒有課本的"土法煉鋼",寫第6遍才完成底下這張-全開紙大小的【泰山刻石】-明朝安國藏北宋拓本(165字)~這份是自己想寫的(其實篆書約5月底就寫完課本了),也就是:我約花三年時間,初步學完"楷-隸-行-草-篆"五體。 看來,還需要繼續閉關很久,就繼續練吧~


Song Showlin 發佈於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