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篆書

       篆書,又是一個很少用到、奇怪卻又充滿藝術美的字體。小篆的字形比較瘦長,有別於大篆金文(銘文.鐘鼎文)方形圓勢金文-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周以前把銅也叫金),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詔令書同文,並於四方立碑,所用之文字皆為小篆,且不再刻銘文於鐘鼎之上,由是金文漸衰。

       我們寫的是小篆(秦篆)筆線均勻圓健,左右對稱,猶如兩根食箸,所以又叫玉箸篆。4/21(練完草書一遍)就請盧老師幫我進入門的課,用是短鋒羊毫中白玉筆,六大格毛邊紙,每個字用2X3小格來寫,也就是呈扁長的字型。

泰山刻石【張永明補全223字版←超連結-定稿-111.06.12

統一後,設小篆標準字體李斯書法家喔!

       與草書(定稿)同時進行,一開始有相當大的衝突感:運筆速度突然變得極慢,而且還掌握不到篆書的運筆技巧...篆書字字獨立,結字講究對稱均衡、疏密和諧、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婉轉流暢。起筆藏鋒(逆入平出),中鋒運行,退筆回鋒接筆時留餘地(此時就不需藏鋒),這樣轉折處才會是圓角...有了更多的瞭解、再看了網路上的影片、掌握筆順,加上上課時盧老師指點後,又重新再寫過。多練習,用筆雖愈來愈順了,但藏鋒的圓頭起筆真的很難!每次都要琢磨好久。寫到「」字(讀音超多)~讓我深刻體會到:長直劃很難、長弧線更難...寫了很多遍都寫不好!

       寫著寫著發現前面寫過的字,又重複出現?編排方式也是...上網去搜尋些資料,才知原來我們用的課本《泰山瑯邪台刻石》原來是兩個刻石-泰山刻石&瑯邪台刻石!相傳皆是出自李斯之筆,此二碑風格穩健而高雅,在這以後雖然出現很多篆書名家,但沒人可以凌駕李斯,實屬千古不朽的名作!

       琅邪台刻石秦代石刻文字,共殘存84字(如連合文兩字計為86字);泰山刻石殘存53字。這兩者中我更喜歡琅邪台刻石的字體,但找不到完整的摹本,所以就沒寫了...高長緊密端正,可謂法度謹嚴、雍容典雅、古厚圓渾,給人以古意盎然之感。【參考

瑯邪台刻石原為四面環刻,後多剝蝕,現僅存西側部分字跡。此石原在山東諸城琅邪台,現存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現存刻石唯此為原刻宋代文勛摹本(84+2字)】。

泰山刻石,包括明安國北宋拓本均為翻刻其中“靡”等數字不合秦篆規律即是有力證據。【參考

       我約花一個月寫完課本的字(4/21~5/25,寫幾頁就暫停,專心先完成草書定稿)。在網路上找到泰山刻石-【安國本-165字】,想畫底格來臨寫。但小篆單字長方形,且寬長比接近黃金分割0.618的特點,讓我花了一個上午才設計好底格(字寬5cm)。

泰山刻石-安國本(165字)-紅色字表示尚存

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共144字;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製,共78字。刻石四面廣狹不等, 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兩刻辭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秦二世詔書10個殘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頂玉女池上,可認讀的有146字。明嘉靖年間,北京許某將此石移置霞元君宮東廡,當時僅存二世詔書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清乾隆五年(1740年)毀於火,刻石遂失。

後來查【繹山刻石】時發現上圖~最後一段竟與我查到的泰山刻石相同?(110.7.21)

註:繹山刻石較有名的是「長安本」。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鄭文寶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拓本重刻於長安,碑陰有鄭文寶題記。現存西安碑林。有人認為:如果要以之去推究秦篆風貌,顯然是靠不住的。但若把它作為臨習小篆入手模板是可行的...《嶧山刻石》書法中鋒用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點畫粗細均勻,盡在小篆法則的樊籬之內...《嶧山刻石》的結字縱長,空間的分割均勻齊整,給人以一種對稱、勻整的美感。一字中有形和無形存在的中軸線,成為其對稱的基點,左右筆劃則向它靠近以保持平衡。這種結構又給了欣賞者一種安靜祥和的感覺。無論一個字的筆劃是多是少,都力求均勻整齊,筆劃空間大致等距,反映了對於規則的嚴格遵守。不過,《嶧山刻石》結字並非機械組合,而是因字制宜,或延長垂腳,重心上移,成上密下疏之構﹔或上伸筆劃,重心偏下,呈上疏下密之局。因此,筆劃多者不嫌其密,筆劃少不見其虛,顯得造型雋美,井然有序。【來源

       看著電腦的畫面,用小楷(狼毫),用筆力道還抓不好,筆劃粗細掌握不均...想說全寫完一遍再用朱砂來改,後來索性用手機將字帖的字調成相當的大小,放在一旁臨寫才感覺好些。泰山刻石寫完一遍,發現會超過一張條幅,所以又再畫了字寬3.5cm的底格。

       字3.5cm大小的寫完一張毛邊紙,感覺字體大些比較好看。既然條幅紙寫不了整篇,要不乾脆用全開紙?於是測量後決定畫6cm大小的格子(要寫165字),我覺得運氣很不錯~竟然可以直接用24格毛邊紙來練(只差一點點)!課本作者說可用狼毫舊筆(筆毛磨去,也有人將筆尖剪掉),盧老師說用中白玉(短鋒羊毫)寫。我老公說應該用麥克筆來寫,真的~這樣粗細就比較好掌控,哈!這次我用中白玉(短鋒羊毫)寫,然後一樣用朱砂自己改。

       接著就開始挑戰-全開紙165字!再習書中深深感覺:一個字的筆畫粗細要均勻已經很難,更何況是整篇?運筆時動作常慢到感覺全世界就只剩下這帶出黑線的筆尖...篆書絕對是我學書法三年以來最難的字體了(楷-隸-行-草-篆)!但最困擾我的逆入平出-藏鋒起筆寫著寫著有許多次都能成功喔!

泰山刻石-全開紙-165字版-中白玉

       完成後感覺:很多字的字型寫得不像,筆劃粗細更難掌握!...於是琢磨:
1.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為了讓字型定位得更精準些,剪下毛邊紙貼在單字上抓筆劃位置(特地拍底下這張照片當做說明)。
2.用筆:可寫大字的中白玉筆,很容易筆劃寫太粗,所以再試試小楷下面照片右方第五版-前四行和第一、二版都是教室小楷,但寫黑色的那枝筆毛較硬,朱砂那枝的筆毛較柔軟好寫(但通常用來寫,不宜汙染)。最後兩行是威豪學長家的雷虎小楷嘗試結果~決定改用筆毛較軟的雷虎寫寫看。

        沒有課本的"土法煉鋼"真的很辛苦!從小楷寫的第一版5cm、第二版3.75cm大小,到第三版6cm中白玉,然後完成全開面(第四版),接著要進入第五版了...等到下一次寫全開紙,就是第六遍。老公說可以幫我拍個紀錄片了,哈哈~我也覺得自己很認真!

第五版-6cm-雷虎小楷,當作臨寫的帖

第六版-6cm-雷虎小楷,全開紙,165字-安國本

        總算完成了~YA!雖然才165字,但超累的!瑯邪台刻石就暫緩吧~一樣沒課本可看,土法煉鋼法就光想就累,雖然字數更少,但至少字型我喜歡,所以,有朝一日~嗯...

楷-隸-行-草-篆,五體全部結束!

       後來,我又在網路上找到古文字書法家張永明老師泰山刻石作品,他依史記所載,以斯篆(李斯篆書)形體筆意,補全的223字版。於是整理好全部圖片,再挑戰看看(有興趣的可以點這篇記錄的第一張照片上方的【超連結】)

111.6.12 篆書定稿篆-隸-楷-草-行 五體(文字演變),我都完成囉!歡呼~~~

疫情嚴峻,乖乖宅在家,練書法、唱歌... 沒有課本的"土法煉鋼",寫第6遍才完成底下這張-全開紙大小的【泰山刻石】-明朝安國藏北宋拓本(165字)~這份是自己想寫的(其實篆書約5月底就寫完課本了),也就是:我約花三年時間,初步學完"楷-隸-行-草-篆"五體。 看來,還需要繼續閉關很久,就繼續練吧~


Song Showlin 發佈於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