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車魚

     上課舉例舉到翻車魚,有個學生問:「老師老師,翻車魚一直翻一直翻,他肚子裡面的蛋不就頭很暈?」聽到這問題當場傻眼!…整理個翻車魚資料好了!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來去花蓮/一顆游泳的頭…翻車魚的憂愁(作者陳志東)

翻車魚(學名Mola mola),學名意思是「重擔」。又稱翻車魨曼波魚魨形目翻車魨科


翻車魚會上浮側翻,在海上做日光浴,故英美地區稱牠為海洋太陽魚(ocean sunfish)。又因為牠喜歡側躺在海面,並在夜間發出微微光芒,法國西班牙人叫牠月光魚。牠尾巴短小,有著圓圓扁扁的龐大身軀,於是德國人稱牠游泳的頭。在海中游泳時,好像在跳曼波舞一樣有趣,故日本人稱牠為曼波魚。台灣,因為漁民常常看見牠翻躺在水面上,所以稱牠為翻車魚。翻車魚又稱干貝魚,台語稱魚過,因為它嗜食水母,所以又有蜇魚蜇魴之稱。

     2002年花蓮漁業單位結合觀光單位為促銷翻車魚漁產,舉辦了一場「翻車魚盛宴」活動,但因為「翻車」名被認為不吉利(吃了恐怕發生翻車意外),所以漁業單位再舉辦一場「為翻車魚更名、徵名」活動,由民眾票選。最後「曼波魚」最高票當選!

    
翻車魚遍佈世界各大洋,常飄浮到水面曬太陽以提高體溫。屬大洋中、表層魚類,隨黑潮洄游靠岸,嗜食水母。體型外觀呈橢圓扁平狀,身型偏短而兩側肥厚,頭小、嘴小,尾鰭短,退化無尾柄;無腹鰭,但背鰭與臀鰭發達,且相對較高。體側呈灰褐色、腹側則呈銀灰色。翻車魚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樣。因此,它的普通名稱也叫頭魚。牠生活在熱帶海洋中,身體周圍常常附著許多發光動物,它一游動,身上的發光動物便會發出亮光,遠看就像一輪明月,故又有「月亮魚」之美名。翻車魚這種頭重腳輕的體型很適宜潛水,它常常潛到深海捕捉深海魚蝦為食。翻車魚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魚類、海獸吃掉,也很容易被定置漁網捕獲。牠不致於滅絕的原因是其所具有強大的生殖力,一條雌魚一次可產三億個卵,在海洋中堪稱是最會生產的魚類。根據慈濟大學張永州教授的推測,曼波魚之所以會喜歡平躺在海面上可能有三種原因:

 (1)利用太陽的熱度,殺死寄生蟲,就好像曬棉被一般。 

 (2)曬太陽能夠增加腸胃蠕動,促進消化!

 (3)平躺在海面上,能夠吸引海鳥過來,啄食牠身上的寄生蟲!

    
根據研究指出,翻車魚的身上至少曾發現過50屬的寄生蟲,在太陽的照射下,住在翻車魚身體裡的一些寄生蟲,受不了高溫就會趕緊逃離,另外一些鳥類也會啄食翻車魚身上的寄生蟲,把一些比較深處的蟲挖出來,所以美國提斯博士形容翻車魚像「漂浮的自助餐廳」,魚類及鳥類一看到牠就知道食物送到家。



翻車魚的腹部沒有骨頭,不過牠的皮非常厚,身體飽含水份,皮下脂肪也很多。說也奇怪,翻車魚是沒有鱗片的魚,牠的皮膚粗糙到可以刮傷人,最特別的是牠沒有胃,腸子卻其長無比,甚至是體長的5~10倍,俗稱「龍腸」。過去除了料理龍腸,很少人吃翻車魚的其他部位,當大量捕獲時漁民還會抱怨!也因此,常有漁民就這樣在海上現場剖開魚肚,取出龍腸,再把垂死的翻車魚丟回海中。雖然剖肚取腸相當殘忍,但因為不是刻意捕抓,加上翻車魚並未面臨存亡危機,卻也一直沒有受到譴責或重視。隨著觀光業興起,花蓮縣政府看到屏東黑鮪魚觀光季的成功,翻車魚也因此被拱上舞台成為主角。現在翻車魚從魚皮、魚骨、魚肉、魚腸、甚至卵巢,全身的利用有90%以上,需求量大增。翻車魚才剛被注意到,就得面對漁獲努力持續增加的命運。

     台灣是個海島,在台灣,大家所認識的曼波魚,只是一種「海鮮」、一種「食物」,而不是一種充滿魅力的生物。從傳統的海產,發展到果汁、冰棒、蛋糕,各式新奇的食品紛紛出爐,我們沒有發展出永續的海洋文化,倒是海鮮文化發展的很過頭! 全世界只有少數的國家會食用翻車魚,國際保育組織甚至建議將翻車魚列入保育類動物,畢竟,沒有人希望這種奇特的魚從地球上消失!   


2 則留言:

  1. 這好像是我們班的同學問的吧 ...

    ㄏ~

    回覆刪除
  2. 是呀!教學相長嘛!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