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膜構造(主動+被動運輸)

細胞膜 google圖


細胞膜的被動運輸:擴散作用,不需能量


--分子由濃度往濃度處移動




細胞膜的主動運輸-需要能量→改變通道形狀


--分子由濃度往濃度處移動



 


外星人

UFO (不明飛行物體)  【google圖片


外星人【google圖片】 


 飛碟與外星人(大紀元)



撞毀的太空船中外星人遺體解剖


 



輕鬆一下...




月球

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1969年七月21   阿波羅11   登月艙 ~ 老鷹號


圖片


至今已有12人登上月球


       顯然,在月球上,生命的三大基本要素——空氣、水和適宜的溫度一樣也不具備。所以,月球上根本不會有任何形態的生命存在,更不會有植物動物。對於月球表面的環境,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月球是一個無風、無水、無聲響、無生命、冷熱劇變的荒涼的世界。  



圖片:月球表面萬籟俱寂、滿目蒼涼



人造生物圈

人造生物圈:生物圈二號  【google圖片
       
1987年1989年之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西部,建造了一座用鋼架和玻璃組成的封閉建築物。它被用於測試人類是否能在以及如何在一個封閉的生物圈中生活和工作,也探索了在未來的太空殖民中封閉生態系統可能的用途。為期兩年。
       這是一個模擬的地球,一個自給自足的生物圈。設計者稱之為生物圈二號,將生物圈一號的頭銜謙讓給擁有五十億人囗及三千萬物種的四十五億歲的地球



        1993年1月,8名科學家進入生物圈二號。科學家們原計畫讓工作人員在其中生活兩年,為今後人類登陸其他星球建立居住基地進行探索。然而,一年多後生物圈二號的生態狀況急轉直下,氧氣含量從21%迅速下降到14%,而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的含量卻直線上升,大氣和海水變酸,很多物種死去,而用來吸收二氧化碳的牽牛花卻瘋長。大部分脊椎動物死亡,所有的傳粉昆虫的死亡造成靠花粉傳播繁殖的植物也全部死亡。由於降雨失控,人造沙漠變成了叢林和草地。生物圈二號內空氣的惡化直接危及了居民們的健康,科學家們被迫提前撤出。“生物圈2號”的實驗以失敗告終。 
        生物圈二號的失敗告誡我們:人類在茫茫宇宙中只有地球這一處家園,逃離和束手待斃都是於事無補的。地球不是實驗室,我們輸不起,只有善待和保護她才是我們真正的出路。
摘自自然之友編《20世紀環境警示錄》
 




生物圈二號影片 (Meme-教學與反省)
生物圈2號,人類文明崩壞的預言?(Biosphere 2)-上
生物圈2號,人類文明崩壞的預言?(Biosphere 2)-下



銀河系

星系(星雲):恆星塵埃氣體構成的系統,有大有小,有各種不同的形狀。


銀河系:【google圖片


1.銀河系約有兩千億顆恆星。


2.從上方看,像漩渦狀(或衛星雲圖上颱風的外形),


  從側面看,似中央有球狀突起的圓盤(或荷包蛋)。


3.太陽系位在銀河系


4.離太陽最近的恆星:3.4光年遠


 (目前最快的噴 射機-時速2300公里得花上20年才能到達)


光速:每秒30萬公里,約可繞地球七圈半


光年:距離單位,即以光速一年的時間所經過的距離。


    整個宇宙是由許多發光的星雲及一些暗物質所組成的,根據最新哈佛太空望遠鏡觀測估計的結果,宇宙中大概有五千億個星雲,這裡所謂的「發光中的星雲」就是俗稱的銀河。而太陽系所在的銀河,又稱作本銀河。本銀河與宇宙中的大多數銀河一樣,為一碟形的漩渦狀星雲。我們太陽系就在本銀河的一條旋渦臂的外緣。根據太陽的質量及核融合反應速率,科學家估計太陽藉著燃燒氫而發光的壽命約可延續110億年。 


 


太空總署用《哈伯望遠鏡》拍攝

地球概說

地球  【google圖片


地球約在46億年前地球誕生:    


        目前科學家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約45~46億年,因此推估地球在46億年前誕生。當時在太空中的太空塵非常濃厚,由於這些太空塵的運動堆積於是形成太陽系和太陽系所有行星。地球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但地球太陽系中唯一有液態水生命的行星。     


       地球距太陽約有一億五千萬公里遠,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速度是每小時1600公里,但我們卻沒有感覺;月球環繞著地球運行,距離地球384400公里。地球是一個上下略扁,腰部稍微膨脹的橢圓形球體。通過赤道的長半徑為6378公里,通過南北極的短半徑為6356.5公里。海洋約佔地球面積的71%。







隕石

隕石 【google圖片


大氣層可以使地球減少隕石撞擊的機會,月球表面因為沒有大氣層保護,所以表面佈滿隕石坑。

大約5萬年以前,一顆巨大的鐵鎳隕石以每小時4萬英哩的高速,猛烈撞擊亞利桑那北部的岩石平原,爆炸威力超過了2千萬噸的黃色炸藥。估計隕石直徑大約有150英呎(45.72公尺)寬,重達幾十萬噸,在短短的幾秒鐘內,留下了700英呎(213公尺)深,4000英呎(1219公尺)寬的大洞。撞擊之後,連巨大如房子般的石灰岩也被炸到天空;無數的石頭落下後,圍繞著洞口形成一個150英呎高的環狀山丘。直到今天,隕石坑還有550英呎(167.6公尺)深,周長2.4英哩(3.86公里)。底部平坦的部分有20個美式足球場大,周圍的斜坡上,則足以容納2百萬名觀眾!







 


地球的誕生


地球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而生命誕生十億年內。從那以後,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臭氧層形成。臭氧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島嶼液態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



地球會與
外太空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現在,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垂線傾斜 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多種學說。現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它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地球胎形成初期,溫度較低,無分層結構,祗有由於隕石物質的轟擊、放射性衰變致熱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縮 ,才使地球溫度逐漸增加。隨著溫度的昇高,地球內部物質也就具有越來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現象。這時,在重力作用下物質分離開始,地球外部較重的物質逐漸下沉,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逐漸上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態鐵)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個密度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觀測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態的)。物質的對流伴隨著大規模的化學分,最後地球就逐漸形成現今的殼、地函地核等層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氣逃逸殆盡。伴隨著物質的重新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內部的各種氣體上昇到地表成為第二代大氣;後來,因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一步發展成為現代大氣。另一方面,地球內部溫度昇高,使內部結晶水汽化。隨著地表溫度逐漸下降,氣態水經過凝結、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約在三、四十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單細胞生物,然後逐步進化為各種各樣的生物,直到人類這樣的高級生物出現,構成了一個生物圈。[資料來源:台北市立天文科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