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

走馬燈,在【互動百科-走馬燈】上這麼敘述:


走馬燈,又名馬騎燈,是中國傳統玩具之一,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夕 、元宵、中秋等節日。 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 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像便不斷走動。 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


 


但是在【維基百科-視覺暫留】裡,卻有這樣一段話:


視覺暫留現象首先被中國人發現,走馬燈便是據歷史記載中最早的視覺暫留運用。宋時已有走馬燈,當時稱「馬騎燈」。


 


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這樣寫:


我國早年的走馬燈便是以視覺暫留的原理而設計的,在一圓筒上以等距開許多小窗,在窗口對面的圓筒內部繪製分解動作的影像。將圓筒快速轉動,觀者在定點觀看接續透過窗口呈現的影像,便會產生連續動作的錯覺。


 


國家教育研究院敘述的,應該是類似底下這種:


(下圖來源:Youtube截圖)



↑ 「(鏡射式動畫)幻影箱(西洋鏡)」~ 參考【賽先生科學玩具


 


而「走馬燈」可以看【Google圖片-走馬燈


 


因此,「走馬燈」當真是「視覺暫留」原理的運用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