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王羲之-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網購底格的第5張習作 (110.9.21)

這是我要送去裱框的作品 (111.2.24)

      110年7月開始寫王羲之《蘭亭集序》用24格的毛邊紙(跟範本的字一樣大)。再用水試重寶&小蘭竹,最後決定用小蘭竹寫。並在網路上找到了影片:

王羲之蘭亭集序臨摹及解說-陳國昭老師

       上網查些資料,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鼠鬚筆,遒媚勁健,絶代更無。於是去找我有沒有買過鼠鬚筆?試過後還是打算繼續用小蘭竹寫。

       練了幾個字,覺得挺難的,所以決定將範本畫上九宮格。而且一直覺得筆怪怪的,莫非跟紙有關?於是又再去查資料...網路上的百科解釋:蠶繭紙並非蠶繭做成,而是一種構樹(楮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皮纖維製造的紙。構樹皮含有一層膠衣,且纖維純凈潔白,造成紙之后,光亮細膩,白如蠶繭、細如蠶絲,故名蠶繭紙原來如此,紙不是問題,那就用鼠鬚筆重練吧!結果發現:真的該用鼠鬚筆寫~小蘭竹很難寫出的轉折,這枝筆容易許多!

       還有,網路上說:王羲之的尖鋒入筆的書寫特色是史無前例的,很多字的起始筆畫用了尖鋒入筆...入筆後擺正筆鋒,轉折用筆乾淨利落,並沒有拖泥帶水,這也是王羲之捻管的動作之一。【原文網址】  尖鋒入筆我知,"捻管"二字,感覺很重要,但自己寫不會想到,所以練習時去體會看看。還有:很多筆畫是尖鋒收筆-字形態的延伸,筆畫雖結束,但是字的走勢和內在力量才剛剛開始。這種尖鋒的用法,不僅在點畫之間有著呼應關係,在字與字之間也有著很強的關聯,這就是《蘭亭序》字與字之間沒有沒有相連的筆畫,卻給人一種整體的感覺...

       筆法方面,我看【黃簡講書法】影片,學到了許多新概念,很多寫不出的筆法,在這裡得到新解。影片非常多,我用2倍速看,這位教授國學常識非常豐富,他講的內容有超多我都聽不懂,所以我雖然從"初級課程"開始每一片都看,但只選我需要的記或分享。透過這些影片,才知道許多王羲之-蘭亭序的書寫重點,真心覺得~超讚!一定要好好地認真看!舉例來說:這個字最長的那一筆有個,我原本一直寫不出來,後來用了教授講的筆法後,竟然很容易完成...真酷!而且也是從黃教授的影片,我才知道原來我開筆、用筆、洗筆...的方法,竟有許多錯誤!天啊~

       第一遍練習,雖然先看過陳國昭老師的影片,但剛開始每個字都要練好多遍,才感覺有像。寫到最後幾頁,彷彿能抓到某些竅門了。第二遍練習時,就把需要注意的筆劃細節再加以註記(雖然課本上本來已標註了黃簡老師陳國昭老師講解的部分)。也順便設計了想用全開紙練第三遍的方式:用摺紙的方式(之前我都是畫底格)...下圖中的大字課本是阿舅學長送我的。

摺紙紀錄一:全開紙( 137.6 × 69.5 )
1.直行(31行):先留出4.3cm寬度來(多出虛擬的1份,才方便摺成32份),接著沿邊對摺幾次即可(32÷2÷2÷2÷2÷2)。攤開後,左側可以似摺扇般再摺好,寫時一部分一部分放開(就不用整張攤開)。[摺4.3有預留摺線的空間]
2.上下留邊-天:地=6:4

摺紙計算:原版行高24.5 cm,行距約2.2 cm。
行數:本文28+落款1+左留邊1+右留邊1=31    
137.6÷31=4.39→
4.4÷2.2=2(倍)    24.5×2=49(等比例放大後的行高)
69.5-49=20.5    20.5×0.6=12.3(-上面留邊)    20.5×0.4=8.2(-下面留邊)

       用全開紙練習蘭亭序,光第一行就寫了6遍~抓字體大小真不容易!因為行寬超級"自由"的,所以我一開始在思考要不要畫線,猶豫滿久的。雖然我還是摺了"規矩"的行距,也算出等比例放大所需要的高度,但字帖的字體較大,原版的字體又太小,所以整張紙就在不斷地調整大小中完成(最後五行就沒練了)...

       第二遍還是繼續調整字體大小,但至少好多了!寫著寫著,把底稿(勉強)加個行線,再來縱向又加了1/4的摺線,後來乾脆再加上1/8的摺線,才讓自己對字時更精準些。畢竟我還算初學者,一次就脫格書寫是絕對不可能的...

       至於作品,待我拿到新訂的鼠鬚筆後再來寫&記錄(盧老師說原先那枝是書畫用的,我才寫個幾遍,就已經筆叉了)...

【小字】 

       接著就要用條幅紙來練小字了,我想寫28cm高,日後可定稿用(原版24.5cm的話,定稿長卷天地會留得太多-我覺得)。所以先在網路上找到了高清的圖檔,用繪圖軟體word準備了四張底稿,請同學幫我列印。再來就準備摺紙了~ 

摺紙紀錄二:條幅紙( 137.6 × 35 )
先留出2.9cm寬度來,其餘與全開紙摺法相同。

摺紙計算:作品預計行高28cm,行距約2.9 cm。
35-28=7    7×0.6=4.2(-上面留邊)    7×0.4=2.8(-下面留邊)

       摺好紙,開始動筆。之前寫大字時用鼠鬚筆,我這枝筆毛不太理想,常常寫出很恐怖的筆劃(我自己功力差當然也是很大的原因)。有黃簡教授影片筆法上的提醒,在練寫時逐步體會以前寫時不知道的細節。現在用狼毫小楷寫小字,又有底稿在一旁可比對字體大小與位置,總算寫得順手、開心多了!

條幅紙- 行高28cm-墊底格(先用寫聖教序的底格練習一遍-行距3cm)

註:原版-行高24.5cm,內文寬67cm,平均行距約2.4cm
      放大-行高28cm,內文寬76.6cm,平均行距約2.74cm
故28cm作品若要墊底格,行距約畫2.75cm,底下這張是就是~我有刻意將字擺正(想先練好字)。王羲之酒後寫的這份草稿,據說當時沒有桌子,所以他是大概摺了一下紙,然後就拿在手上寫,難怪字和行寬都很free...

註:用寫聖教序那枝狼毫小楷(威豪學長家的),起筆的筆尖優,但寫較粗筆劃時較吃力(不夠"肉")。後來用雞狼毫小楷,粗筆劃這部分就較能表現了(尖筆也還行)。所以寫蓋印的底紙定稿就決定用雞狼毫小楷。寫蓋印底紙ok,不過定稿時,標題一下筆就暈墨,忍痛寫完一行就換筆了@@...

110.8.20 全開紙-摺行練習-新買的三號鼠鬚筆【大字】 

       明顯感覺剛開始用新筆時的筆劃,比後半段細許多;而且每行下筆處應再低些、結尾處再高,讓每行的字集中些...待我有空再重寫一份。

      網路上買的蘭亭集序-神龍本(馮承素摹本)底紙,我寫好(第一份)帶去教室時,盧老師還以為是印的...哈!下面是練第4張的成果(110.9.14)~這張師生展結束後,原本打算來捐出去摸彩用,但盧老師托底後要放在書法教室給其他同學參考...

       很多人會好奇底紙原來的樣子~照片上方是我請同學幫我印來練習用的,行高28cm做對照用。感謝他幫我印彩色版,超漂亮!

       這底紙據說是蠟染紙,比老灰紙好寫,不過近中央那印章的位置偏離了約20cm(這是我覺得最美中不足之處)!而且行高30cm~按比例估算行距(約3cm)後,寫內文的長度(到左邊底下有3顆印那邊,印的上面應寫""字) ,但底紙卻多了約兩行寬。我試寫後在此寫標題落款盧老師說可以。於是我就照此方式練習,打算寫好後裱褙,做為臨摹天下第一行書紀念~這是我學習書法三年多來,第一幅想要裱褙的作品。

       一開始我用寫聖教序的底格寫這紙(行距挺適合的),但因印紙稍厚些,看起來有些吃力。後來我在網上逛到"書法畫格神器",買來試用(我儘量買大一些的,以免往後的使用受限,但太大的又貴-這個 63*51的 (外徑長68公分.高56公分),5百多元。寫這種紙時感覺還不錯,而且我可以在整排印章那邊稍微挪移位置...刻度是每0.5cm可以掛線(當然不比我自己畫的自由~小數點下的數字)。原本我還擔心線容易斷,後來才發現很堅韌(但很有彈性)喔!還附蓋印章的工具,所以現在用印也更方便了...(註:寫蘭亭序 行距掛3cm)

我也用這工具來測試練寫小字"落花詩"時的行寬,確認後再畫底格~物盡其用。

2021盧老師書法教室-師生聯展

老師希望我帶【蘭亭集序】去展,於是用第四份的習作...


盧老師的留言

裱框留念 1110415 老灰紙-條幅

蘭亭集序-底下是想裱框的作品

定稿 111.7.24


加上註解,做成影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