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較無名指長?

        生物遺傳那章有個活動~調查自己的八種性狀,並和班上其他同學比較…其中就有一項是看食指和無名指的長短。你是屬於哪一種?



數學表現和手指長度有關嗎
? Sciscape新聞報導[Jun 04, 2007] 



          英國的科學家發現,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數理能力會比較高一點如果是無名指跟食指約略等長,那他的文字方面表現可能會比較好

        科
學家對食指(2D)與無名指(4D)長度的比值(2D:4D,分別計算左右手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並取平均值)很有興趣。男人的2D:4D比值通常小於一,也就是說無名指較長,而女人則是約略等於一。因此有科學家認為低2D:4D值跟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的較高的睪固酮含量有關。而這個2D:4D的值也跟一些腦部的特性-特別是男性-有關聯,例如左撇子、憂鬱症、音樂天份、還有同性戀

       
英國University of BathMark Brosnan及其研究人員以74位六到七歲的男女幼童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測量了他們的2D:4D值,再配合他們在英國統一的數學及語文測驗中的成績表現來研究其相關性。結果發現男孩子2D:4D值小的,數學表現顯著高於語文表現。而在女孩方面,2D:4D與數學方面的表現並不明顯,但是2D:4D高的女孩,同時也是被認為可能是母體在懷孕期間睪固酮含量較低,在語文方面的成績卻是具有比較好的表現。

       
這個組另外一個研究是Brosnan以一群University of Bath的教授做研究對象,包括理學院、工學院及管理學院的教授。研究結果顯示,理學院教授的2D:4D值和管理學院教授有微小但顯著的差異,工學院教授在兩者之間。而理學院教授中男女的2D:4D值基本上相同,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男女差別。

       
不過這個研究還是有很大的爭議性。第一,這個研究範圍樣本太小,統計誤差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第二要面對的是許多性荷爾蒙在男女體內的標準含量本來就有差異,所以拿性荷爾蒙(本處為睪固酮)來做比較可能會有問題。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現在對睪固酮與2D:4D的關連性也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所以整個研究基本上只能稱為一個觀察結果,離科學結論顯然還很遠。

       
這個研究可能可以成為一個研究性荷爾蒙與男女腦部表現的研究方向之一,同時這也是個很有爭議性的研究題目。但是要獲得具有高度可信度的結果,很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目前不會有學校在接受學生申請入學的時候是以學生的2D:4D值來做判斷標準,用考試成績來分別還是比較簡單客觀的方法。     

 



未來生物


探索頻道 Discovery Channel 在2007年製作了一個名為「未來狂想曲」的節目,邀請多位古生物學家預測億萬年後的地球物種,這些生物學家根據地球的氣候與地理變化,以及生物演化特性,提出了數種未來五百萬年後、一億年後溫室時代地球上可能會出現的新物種。包括生活在淺海區的幽靈水母(Ocean Phantom)、礁岩蛞蝓(reefglider)、沼澤區的放電魚(Lurkfish)、巨龜(Toraton),以及沼澤章魚(Swampus),大高原上的蔚藍追風鳥(Great Blue Windrunner),還有銀蜘蛛(Silver Spider)以及銀蜘蛛所飼養來食用的波格鼠(Poggle)。


科學家根據生物特性,假想地球在溫室效應、以及再一次的冰河時期之後所產生的生物。假設的時間從一億年、兩億年...等時間,這些生物因應當時的氣候變化而延伸出不同的進化...

[資料來源:中華網軍+Discovery頻道]



五百萬年後
 
地球進入新冰河時期,在冰天雪地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雪原秘獸,綿毛巨鼠及憨鰹鯨魚在惡劣的氣候中與生命搏鬥,但再過500萬年,溫室效應使得地球氣溫升高,從冰封世界成了溫室地球。





雪原秘獸的祖先是居住在高山上的狼獾;它們極其兇猛,幾乎從不放過狹路相逢的任何動物。它的犬牙長達15釐米,就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直刺獵物的要害。雪原秘獸是凍原上最可怕的掠食者,它連皮帶肉甚至算上尖牙,也只有28公斤重。一身雪白的皮毛能幫助它隱蔽地穿梭於凍原上,它的主要獵物是綿毛巨鼠。由於附近很少能見到同類,因此它的繁殖機制相當特別,雌獸每隔21天就能進行交配。







綿毛巨鼠
成群結隊的綿毛巨鼠在春天的時候聚居到凍原上。它們屬於嚙齒動物,個頭和現在的綿羊差不多,從歐洲的土撥鼠進化而來。綿毛巨鼠渾身長滿濃密而雜亂的毛髮,腳爪強壯有力,能創挖深埋在硬土之下的植物根莖。綿毛巨鼠的最大天敵是雪原秘獸。  









  





憨鰹鯨鳥在沿海地區,憨鰹鯨鳥到岸上產蛋。這些身長4米的大鳥已經不再飛行,轉而住在水下生活。它們的外形與齒鯨相似,就連生活方式也大致相同。





















死神蝙蝠借助北美沙漠強勁的風力,一直在空中盤旋,一旦發現獵物,它便會俯衝而下。它的一雙巨爪和1.2米的翼展,令它成為史賓雉的天然殺手。可憐的史賓雉遇上死神蝙蝠,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 它的翅膀就像魚鰭一樣在長長的腳趾間伸展開來。為了在寒冷的沙漠氣候中保持熱量,它的血液在供給翅膀之前都會預先進行加熱,而血液的熱量會被反復利用。 死神蝙蝠的棲息地,說明它是一種類似禿鷲的蝙蝠的遠親,這種蝙蝠棲居在陸地上,與群居的同伴一起分享獵物。  





















史賓雉從鵪鶉進化而來的史賓雉是500萬年後一種不會飛的鳥,生活在沙漠地區,會挖地洞。同一時期,北美洲變成了一片乾旱荒蕪的沙漠。似乎沒有什麼生物能在這裡生存,但生命即便是在最極端的環境中,依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史賓雉就是這片沙漠的常住居民,它們住在地下,這樣就能躲過地面上艱苦的生活環境。這是一種穴居的不會飛的鳥類,移動身姿步法非常奇特。它們長長的身軀覆蓋著細小的羽毛,經過進化的翅膀用來爬下和挖掘。雖然偶爾會有個別的史賓雉從地下的巢穴中爬上地面,但沙漠地表到處都充滿了危機。




獵猴鳥這是一種行動迅捷的猛禽,身高可達2.5米。儘管它不會飛,但它的羽毛能用來隔熱,光禿禿的頭頸能更好地吞食獵物。在它的頭背上有類似火雞的紅色羽毛,可用來相互區分是否屬於同一個狩獵群。 它的翅膀太短,不能飛,但能幫助它在全速奔跑追捕獵物時保持身體的平衡。它們的掠食對像是狒禿猴。獵猴鳥的每只翅膀都有一個長而彎曲的利爪,與史前鳥類非常相似。 它的祖先是長腿巫鷹,一種長著冠毛的鳥類。它對環境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由於獵猴鳥在捕獵時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因此,幾乎任何獵物它都來者不拒。它們在地面上捕捉獵物。




沙漠鱗鼠同樣也不懼怕林火肆虐。這些獨居的嚙齒動物渾身披滿防火的鱗片,同時也能保護它們免遭獵猴鳥的攻擊,雖然後者的尖爪和硬喙銳利無比,但卻無法洞穿鱗鼠的金剛鐵甲。
























 

狒禿猴稀樹大草原孕育了外形古怪的狒禿猴,它們以家庭為單位住在草原上四處遊蕩。這些具有高度智慧的動物能編織出複雜的藍狀“漁網”,在淺灘捕魚為生,但它們仍需時刻保持警惕。



























隱色蜥蜴這種兩腿的小型蜥蜴進化自澳洲龍,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當它感到饑餓或恐懼時,頭頸四周的冠飾會張開。 它和它的祖先非常想像,具有厚厚的皮膚以保持水分和冷血,因此,它的呼吸格外頻繁,這樣能防止脫水。 隱色蜥蜴會用其粘乎乎的頸飾來誘捕鹽蠅。和它的祖先不同的是,它的祖先一次只能誘捕一隻蒼蠅,而它能每次誘捕數十隻。這樣才能滿足它對蛋白質和水分的生存需求。 在交配季節,雌蜥蜴會挑選冠飾最艷麗的雄性作為配偶(每天要同大約十個雄性進行交配)。一旦受精,雌蜥蜴會尋找一塊沒有鹽分的地方產下蛋,隨後揚長而去。而這些蜥蜴蛋常常會淪為嗅覺靈敏的史考法豬的美餐。





一億年後   進入溫室時代,孟加拉灣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近海沼澤,南極洲大陸在板塊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近海沼澤方圓數千公里的範圍裡,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 富含養料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令這片沼澤肥沃而富饒,但也使這片水域暗不透光,海平面上升近100米,淹沒了地勢低窪的地區,一望無際的淺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陽光直接射到海床,造就了豐富而活躍的生態系統,雖然和人類時代的珊瑚礁非常相似,但生活在這些生態系統裡的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充滿陽光和養料的生態系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海洋植物第一次開始利用動物來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就像數百萬年來鮮花與昆蟲間的關係。 





生活在淺海區
幽靈水母是最大的海洋生物,長九米,寬四米。從其最寬的部分看,它就像一個揚帆的巨大氣墊,四周拖曳著觸須斜伸向海面。在無風觸鬚無法推進時,幽靈水母還可以通過淹沒在水下的胸骨噴射出水柱來自我驅動。當它的水下胸骨會噴出水流,繼續推進自己。 它們能靈巧地使用觸須給自己喂食小蝸牛,但如果成年水母喇叭狀的口器不慎誤入自己的獵食工具,它們也會給自己造成致命的重創。需要的時候,它們還能攝食海面的藻類,提供能量。 它已進化出一個複雜的感覺系統,能覺察食物和危險。它的感覺系統還充當起導航設備,能測定風力和太陽的位置。 它的祖先是葡萄牙水母王,其外表看上去就像是一隻普通的水母,但實際上是一群水螅蟲,每個水螅都在自己的領地完成不同的任務。長長的觸須負責纏住獵物、消化食物和繁衍後代,而傘膜則負責隨波漂浮,操控方向。



礁岩蛞蝓生活在淺海區,以海藻爲食,依靠長而明亮的彩色鰓進行呼吸。由少殼軟體動物海蛤蝓進化而來的。礁岩蛞蝓色彩鮮豔,身體圓鼓,利用鳍和彩色尾巴遊動。它們在無脊椎的軀體上進化出三對鳍,交互劃動以推進遊行,特別是逃避掠食者的追擊。它們擁有一套高效的導航系統,它們能以铵離子替換出體內的重鈉離子,這使得它們呈現出臃腫的形態,而這有助於它們在海面上漂浮。礁岩蛞蝓與紅藻是共生關系,前者以後者爲食,後者則依靠前者實現後代繁殖。























放電魚
生活在孟加拉沼澤,長達13英尺,以伏擊的方式等待獵物送上門,然後放出1000伏特的電壓擊暈對方。體長1米、發電電壓僅600伏特的電鳗是放電魚的祖先。長達4米的放電魚,它們粗糙的皮膚以及臉部和嘴角上的鬍鬚看起來酷似橫倒在沼澤地上的爛樹幹。它們進化出自我保護和捕獲獵物的技能,並在皮下形成一層剛硬的物質以保護體內組織。它們能放出1000伏特的瞬間電壓,頓時使獵物或者掠食者麻痹癱瘓。它們生命力頑強,通常飽食一頓就可以維持一周,其食物主要是沼澤章魚。









巨龜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個頭甚至超過了最大的恐龍。它的體重約為120噸,是大象的24倍重,身高七米,是普通人的四倍。 它們充分享用著取之不盡的美餐,每天要吃掉590公斤植物。它們的消化系統不同一般,肌肉強健的胃能磨碎食物,而腸內的細菌能幫助它充分消化。 巨龜自二十一世紀的加拉帕戈斯陸龜進化而來,它從三疊紀起一直生存至今,由於體型龐大,它不再需要龜殼來保護自己。但它的外表有一層皮囊,用以保護柔嫩的肌肉。 由於體型所限,它們採用背對背的方式進行交配。雄性和雌性都抬起尾巴,露出各自的泄殖腔,這樣精子就能從雄性轉入雌性的體內。當它們交配時,會互相保持平衡,劇烈的運動會破壞周圍的環境,大地為之震動,幼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遭遇危險。













食鳥蟲在二十一世紀,昆蟲的體型都很小,因為它們受限於昆蟲的外骨骼所能吸收的氧氣量。如果體型太大,可能會缺乏足夠的空氣。在一億年後的未來,地球的氧氣含量顯著上升,因而昆蟲長成了龐然大物,成為南極洲熱帶雨林中的大型掠食者。 食鳥蟲是一種貪婪的黃蜂,腿長牙尖,具有180度視野。用致命的前足麻痹獵物,用尖牙將其撕成碎片,然後餵給幼蠅。 牠是叢林中最大的飛行物種,飛行機動性也最為出色。食鳥蟲的進化是基於其繁殖能力,因為雌蟲具有強烈的母性。事實證明,這是牠們最佳的生存之道。每只幼蟲都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百般呵護,以確保能長大成年。幼蟲非常好吃,母親幾乎終其一生都在為孩子獵捕食物。





生活在高原區的蔚藍追風鳥為了尋找一個沒有掠食者的地方,可以安心築巢並養育後代,它每年都要從沿海地區飛往高原地帶。 這種大型鳥類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行,其狹窄的翅膀能讓它飛得更高,同時也能小憩片刻。當它在低空或減速時,就會動用第二對翅膀一起飛行,以獲取額外的動力。 它的祖先是鸛,以長途飛行能力而聞名,它們會遷徙到偏遠的地方生育後代,如北極凍原、西伯利亞草原和高山平原等。 蔚藍追風鳥那對狹長的翅膀在空中給了它更大的自由,而位於雙腳背後較小的那對翅膀在林間給了更好的機動性。它在頭部兩側還有一對短翅膀,能在飛行時更好地進行控制。 高空飛行的鳥類會遭受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從而引發嚴重的變異。為了保護自己,蔚藍追風鳥進化出獨特的藍色羽毛,而它的眼睛覆有一層保護膜,從而確保超強的視力完好無損。 它的主要獵物是銀蜘蛛。







銀蜘蛛棲息在大高原,這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蜘蛛,能分泌出最強韌的蜘蛛絲,長可達15哩,用以編織蜘蛛網。由21世紀的蜘蛛進化而來。21世紀的蜘蛛主要以其捕獵和跳躍技能著稱,而不是它們的社會技能,在3萬種蜘蛛中,大多數是侵略好鬥和獨來獨往的。未來的銀蜘蛛是群居生活的,由一只女王所統治。銀蜘蛛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群山峻嶺間布滿了巨大的蜘蛛網。這些蜘蛛網雖然可以捕捉昆蟲和小鳥,但事實上更多地是用來網拾植物種子(每天可達1萬粒)。銀蜘蛛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收集網上的種子,然後帶回到集中存儲處。銀蜘蛛利用這些種子餵養波格鼠,將波格鼠養肥之後供銀蜘蛛女王享用。銀蜘蛛明亮銀白的外表能夠反射危險的紫外線。

波格鼠這種小型嚙齒動物居住在高山洞穴中,它已成為地球上最後一種哺乳動物。它們的臉上長滿毛髮,圓耳朵,大眼睛,體長十釐米,以銀蜘蛛採集的植物種子為生。一旦波格鼠被養肥,巨大的銀蜘蛛女王就會過來吃掉它們。 























沼澤章魚生活在孟加拉沼澤,重達40磅,可以在無水的環境中存活4天。沼澤章魚是由21世紀的章魚進化而成的,重約18公斤,可以在無水條件下存活。在它們體內有一特殊皮層,可以儲存4天量的氧氣,這樣一來,即便是離開水,沼澤章魚仍可以存活4天。當移動行走時,八足沼澤章魚就會豎起挪動其中的四只,如此也可以減少接觸在地面上的軀體的拖曳力。與它們的祖先一樣,毒液仍然是沼澤章魚對付掠食者的強大秘密武器。

















兩億年後

翼飛魚
自二十一世紀的鱈魚進化而來,它已進化出翅膀,能夠飛行。一旦在海洋中發現獵物,翼飛魚會以每秒八次的頻率拍動翅膀,迅速衝過去展開獵殺,是銀殼蝦的天敵。它在海面上休息,藏身於沿岸的懸崖峭壁中,習性很象海鳥。 在從游泳變為飛行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結構發生了某種改變。胸鰭變成了翅膀,而魚類用來擺動推進身體的尾鰭旋轉了九十度,從而能上下襬動,幫助翼飛魚騰空而起。失去作用的魚鰾,如今變成了肺,而強有力的下頜和鋒利的牙齒伸出了嘴巴,以便能抓住水中的獵物。









泰拉蟲這些昆蟲早在二十一世紀前就已存活了六億年,而在兩億年後的未來,它們仍然生生不息。 泰拉蟲居住在由女王統治的領地中,它們每個都有一項特殊的任務。有的泰拉蟲負責運輸,搬運其他的泰拉蟲;有的身體裝滿水,負責給其他泰拉蟲餵水;而有的是衛兵,負責保衛領地。 每只泰拉蟲都有一個頭、一個身體,有的器官提供養料,有的器官儲存秘密化學物質;但大多數泰拉蟲都沒有腿,只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除外,而它們的工作就是搬運其他的泰拉蟲去執行各自的任務。充當衛兵的泰拉蟲能從嘴中向對手吐出一種化學物質,它們也是騎在負責運輸的泰拉蟲背上守衛領地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溫帶,一個白蟻巢中居住著一百萬隻白蟻,它們會建造精巧的蟻巢,以木材為食。而其他白蟻和它們的後裔泰拉蟲一樣,以地下蘑菇為食。





大王陸魷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體型和大象差不多。它沒有骨骼,但有粗壯有力的腿,以支撐重達八噸、高達2.5米的身體。它的觸須長約六英尺,能抓取水果和樹葉。 在從海洋到陸地的轉變過程中,它已進化出一套強壯的肌肉系統以支撐體重。它的腿部肌肉呈垂直和圓形。它能通過腿的交替運動,行走自如。當停下休息時,它會用類似軟骨的肌肉來彎開腿,形成一個支撐座承受身體重量。 大王陸魷能通過位於前額上的口腔進行呼吸,併發出可怕的聲音。


      

影片:Discovery未來狂想曲                     



Discovery 2008鉅作 「未來畫唬爛」五億年後的生物


魚鰾

魚鰾(資料來源:黃基礎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魚生活於水中本身的質量比水重,因此魚體內必須有產生浮力的機構或器官,以抵消體重並使身體能浮在水中而不致下沈,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藉游泳而能浮在水裡,游泳時,利用身體與鰭的作用宛如水翼一般,使得魚體能在水中上下游動,但必須不停地游才能保持身體的位置不致沈下去,有些魚藉著搧動胸鰭,而能像直升機一般地上下游動自如,可是這樣的游法是消耗能量的。為了避免消耗過多的能量,許多魚的體內會含有質量輕的物質,例如烏賊會有氯化銨液體,氯化銨的密度是 1018 c,比海水輕(海水的密度是 1026kg/m3),因此,氯化銨在體內宛如浮筒一般,鯊魚體內含有脂質層(密度介於 860 ~ 930 kg/m3),而許多的魚體內則有,氯化銨與脂質的優點是不致於被壓縮,其體積不會因魚體上下游動而改變,但是這些物質也不見得比魚體本身輕多少(例如肌肉的密度是 1060 kg/m3),所以,含量必須多才能達到浮力的效應,就這點來看,鰾顯然是較優良,質輕且又充氣,其缺點是會被壓縮,因此,鰾的體積會被水中深度靜水壓的作用而改變,以至於其浮力作用會因魚在水中上下游動而改變。 

  水深每增加 10 公尺會增加靜水壓 1 大氣壓力,換言之,當魚從水平面游入 10 公尺深時,魚鰾所承受的壓力加倍,體積因而減半,如此一來,魚的密度反而增大,更容易下沈,同樣的道理,當魚從深水游到較淺的位置,魚鰾體積脹大,密度變小,表面上看起來,這對魚體向上游反而是有利的,但是由於魚鰾體積隨水深淺而改變,會導致魚上下游時非常不穩定,有一個方法可以改善,那就是在上升時,鰾內的氣體被拿走一部分,而當往下游時則又有氣體加到鰾裡去,如此,則鰾的體積就不致於因魚體上下游動而改變太大,魚在水中生活,確實具有這種的能力(或機制)來調整鰾內的氣體,使鰾的體積在某一水深範圍內維持相當的恆定。

  硬骨魚都有魚鰾,這是胚胎時期從前腸演變而來的,因此,有些魚的鰾與消化道間有管子相通,這種魚只需在水平面吞下氣體就可從這條相連通的管子進入魚鰾,或是藉分泌方式將氣體泌入魚鰾,同理只要打噎就可將鰾內的過多氣體排出;相對地,有些魚在成長之後,這個管子消失不見,這種魚就無法吞下氣體或打噎,只能靠特殊構造將氣體泌入鰾內或從鰾把氣體吸收掉以調節鰾的體積。魚鰾的壁有一層銀白色的物質,主要是由鳥糞嘌呤次黃鹼所構造,對氣體是不通透的,因此,魚鰾內即使處在很高的壓力下也不會漏氣,若將這層銀白色物質去掉,則魚鰾對氣體的通透性會增加 100 倍。

  與魚鰾之間沒有管子相通的魚類,其魚鰾壁上有一種特殊的腺體,叫做氣體腺,通到氣體腺的血管系統很特別,動脈在進入氣體腺之前會先形成許多平行的微血管,從氣體腺出來的靜脈也是會再分成許多平行的微血管,這兩種微血管分別稱之為動脈微血管與靜脈微血管,據估計鰻的動脈微血管有 116,000 條,靜脈微血管有 88,000 條,這兩種微血管彼此間並排在一起,形成血液流動對流現象,彼此相距只有 1.5 μ,可是互相接觸的面積卻高達 100 平方公尺,這就是所謂神奇微血管網狀組織。這些微血管很長,達 2cm ,深海的魚甚或更長,流經神奇微血管網狀組織的血流量並不多,據估計大約只有 0.4 ml,構成了所謂對流交換器



資料來源:Suonge老師的Xuite日誌

        多數的硬骨魚類在體腔上部的消化管和脊椎間都有鰾,鰾的功能說法不一,但一般認為具有調節魚體比重、呼吸、聽覺補助和發聲等作用,鰾的形態也不一。鰾的主要功能是調節魚的體重。魚的比重比水大,藉著鰾內氣體的增減,隨著水深的不同而機動調整,這樣一來,魚在水中運動就不必太費力氣。鰾的構造中,有由血液中吸取氣體的氣腺,以及將氣體送回血液的卵狀體部分。鯡、鯉類的鰾具有氣道與食道相通,多餘的氣體可經由口吐出,也可從水面將空氣經由食道吸入,再送回鰾中。鰾長得像長型的氣球一樣,位於魚身體的中央,利用控制鰾充氣與否的狀況,搭配魚鰭的擺動,可以控制魚類往水面或是水底游。如果你看到魚【翻白肚】,表示這條魚已經無法控制鰾充氣的狀況,通常代表這條魚【快死了】,或是【已經死了】。

         


圖中黃色的部位就是魚鰾。(圖片來源 台灣脊椎動物誌上冊)資料來源:小胡桃姊姊

    並非所有的魚,都具有魚鰾!像鯊魚、魟等這類的「軟骨魚」,或是只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底棲性魚類如比目魚,就不具有鰾,而腔棘魚魚鰾裡充滿了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