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山王篆

       中山王篆~於12月中旬辦的師生書法展盧老師指定給我,但我完全沒有概念的書體。上網搜尋後才知,這是戰國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中山王篆書

       中山王方壺-夔龍飾方壺。於1978年在河北省平山縣戰國中山王墓出土(墓主-王璺(音"錯」)),是「中山王三器」中的一件(另兩件為中山王鼎中山王圓壺)。壺上的銘文大約刻於公元前314年,是至今出土僅次於中山王鼎刻有金文字數最多的一件青銅器物。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美感,在壺四壁上鐫刻精美的篆書銘文,也是極為寶貴的書法資源。壺高60.8釐米,最大幅寬35.2釐米。銘文刻於壺身四面,每面十行,計40行,每行9至12字,總計446個單字,其中另有五個重文符號,故全文共451字。(高清彩圖-河北博物院)(以上照片僅作知識分享與紀錄用途,若有不妥,煩請告知隨即撤下)

夔龍飾方壺銘文拓本 (1/4)

       這些銘文整體感覺工整優美,章法上文字排列整齊,布局均勻,字型屬懸針篆,流暢修長,重心都較為偏上。造型取所謂「背勢」,即兩邊豎畫都向中間靠近(兩側筆畫向外略開張),又不失圓順。縱向的筆畫起筆銳利,收筆基本是以尖筆收尾,筆畫雖纖細卻有著如鐵絲般剛勁的力量感注重輕重虛實的對比,主筆較重,其他筆畫則輕,使得整個銘文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和裝飾趣味,給人以搖曳多姿的美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追求筆墨暢意自然的書寫性不屈曲做作

       在筆的選擇上也有講究:書寫線條爽利的中山王篆書硬毫兼毫中長鋒毛筆為妥,紙張選擇半生半熟為佳。[以上資料來自網路]

       有了初步概念,字帖只有老師傳來學長拍的照片(寫千字文分到的40個字-黃嘗銘老師寫的千字文)。兩旁的部分,比例會覺得怪。但目前只能利用這個,用毛邊紙鼠鬚筆來練。接著畫好1:2的底格(條幅老灰紙),透過電腦放大單字,自己用朱砂筆來改,一遍遍修正...

鐵足大圓鼎銘文拓本 (一部分) [資料來自網路]

(以上照片僅作知識分享與紀錄用途,若有不妥,煩請告知隨即撤下)

       看青銅器上的銘文畫,我逐步調整筆畫的粗細(跟黃老師自在灑脫的字體就有些差異)。字高10.5cm,一開始練習時,直筆下來能夠一筆到結束不顫抖,真是不太容易。一邊看這照片,一邊字...有機會一睹並體驗這種字體的奧秘,真是奇妙的機緣!底下是練習和作品的紀錄:

       為了繳交作品裝裱,我練了很多張,自覺一次比一次進步,筆劃粗細掌控得較理想,力道也能延續到筆劃尾端了。加上一張唐伯虎落花詩(一樣是條幅大小),蓋好老師借我的引首章,總算完成老師交代的"功課",接下來就可以自己安排想練的部分...

書法班師生聯展的作品

       我覺得一開始臨寫這種書體時,比較難的是一筆到底,仍得保持著堅毅的"力度"~看似婉轉柔弱的書體,不論是筆直到底的線條,抑或是彎曲流轉的弧線,其實在最末端都不是虛提而起的。給想寫的同學們參考...

       接著寫中山篆千字文吧!之前有先畫好全開版面的底格,一張500字,字寬4cm×4cm。因為這份底格打算用來寫幾種不同的書體,故直接以九宮格的方式加畫格線(中山篆字寬高比約1:2,和標準隸書稍扁的字體不同,於是用不同顏色劃格線)。然後試了幾支筆,最後選小蘭竹(狼毫)筆,並用毛邊紙練字、修改...中山篆的字型比例不好抓,所以整本書我都先畫好橫的中線(原本用鉛筆畫,但不清楚,後來索性用紅色簽字筆重畫),還用手機拍下來對照(抓字的大小)...

      練一練,又去重寫要繳交的落花詩作品,還打算寫一份中山篆回文,於是進度又耽誤了...盧老師說要用小楷狼毫筆,但教室小楷已經被我寫到快不行了,想說再把寫集字聖教序那枝小楷拿來用好了~結果一試,果然不錯呦!

       我很喜歡這份黃嘗銘老師中山篆回文(網路上找到的)境轉心行心轉境;緣隨意樂意隨緣盧老師說中間部分不用照黃老師的寫,但我中間部分的字一直寫不好,反覆試過幾種寫法後,打算暫時放棄了...先這樣~中間先寫個自己也不太滿意的禪字,日後有機會再寫過(跟老師買了一個外框,350元)

111年8月 於定稿長卷末端,再寫一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