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特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瑯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接近圓形,前端插入鱗囊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複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由於季節影響食物的消長,鱗片的生長呈現寬窄不同的圓紋,可粗略計齡,如鮭、鱒魚等。但各種魚計齡的鱗片位置並不一致。魚鱗型態也可作為魚群系統的調查。骨鱗上同心圓環(年輪)在北半球,春夏季的魚體生長快而環紋寬;秋冬生長慢而環紋密;故一年之間有疏密兩群環紋。因此年輪可以用來判斷魚體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上二圖來源:奇摩知識+ ]



     魚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或數條紋路,叫作『側線』。位於此紋上的鱗片各有一個洞,每一鱗片的小孔與底部管線相通,有神經,可感覺到水中的波盪。魚沒有耳朵,用側線聽,聲音靠振動而產生,音波在水中使水振動,側線即可感覺。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