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羅漢松 and 裸子植物

蘭嶼羅漢松(Podocarpus costalis Presl),屬『裸子植物』中的羅漢松科,是常見的庭園綠化植物。因為『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而裸子植物的是『毬果』,所以,它並沒有『花』的構造!

分布:原產蘭嶼(因觀賞價值,野生族群幾乎已被採伐殆盡)及菲律賓中國南方。本屬植物約有95種,產於南半球至熱帶高地、西印度日本台灣原產4種。



形態特徵:常綠灌木,雌雄異株。單葉互生,或螺旋狀排列,有中肋,倒長橢圓線形,先端圓或平鈍,全緣。春季為繁殖期。

雄株上結雄毬果,圓柱形穗狀,無柄,單生,長約2~ 4公分。

雌株上的雌毬果單一,腋生,不結毬果(跟松杉柏不同)。種子單一,成熟時綠色,生長於心皮變成的種托上,成熟時種托膨大,呈紅色~深藍色。配合圓形、光滑的種子,有如一身穿紅色袈裘的羅漢,故得名。





     在保育等級上,屬於《嚴重瀕臨絕滅(Critically Endangered)》。該族群小且狹隘分布,而能繁殖成熟個體少於50株。依據以往的直接觀察,分布區域、實際占有面積或棲地品質在減少和下降,加上實際或潛在的開發破壞,推論在10年或3世代內,族群數量會減少超過80%。由於園藝觀賞價高,曾遭挖,東清灣原有一片十分壯觀的蘭嶼羅漢天然林,約至民國七十年,全然破壞殆盡,只剩下少量殘留在陡壁上。

     現雖已列為法定珍貴稀有植物,禁止採集,但經由人工大量繁殖,已廣為栽培成為庭園觀賞樹,同時在現也己解禁,成為可以輸出買賣的園藝樹種。

     我在奇摩和google《圖片區》都找過了,沒找到雌毬果照片,但可以看到有些種托仍是綠色的照片,可能是因為它的雌毬果很容易受粉成功,所以一下子就結『果』了!



參考圖片與資料來源:

一個人與花草的生活    良松園    農委會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蘭嶼羅漢松   

woodman的秘密花園    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    Flickr上的羅漢松科    生態教育園區








深海生物
















  

  

  

 

 



深、深、深!談深海生物(廖運志):

     人們
過去認為深海環境由於壓力極大、黑暗、溫度低,而且沒有食物來源,很難有生物可以生存。20 世紀初,深海的打撈終於可以深達數千公尺,證明深海有生物的存在。1930 年代美國生物學家畢比打造一個堅固的金屬潛水球,在深達數千英呎的百慕達海域親眼目睹了活生生的深海生物。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潛艦製造技術有大進步,藉由深海潛的幫助,增加世人對地球科學、海洋學、深海生物的了解。

     一般俗稱的深海是指大陸斜坡以下或無光帶地區,而真正的深海是指深海底區或深淵底區之海洋深層。深淵底區形成的廣大平原,是地球表面積最大的單一環境,約佔地球總表面積的一半。海底有如沙漠般死寂的觀念一直要到1968 年後才有所改觀,深海生物不但多樣,而且體型變化也非常大。
  

1.透光帶是指有光照的水層,一般約在100-200 公尺,由於光線可以穿透這個深度,水中的浮游植物可以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質,是海洋中主要的基礎生產力。  




2.弱光帶:介於透光帶與無光帶之間光線微弱,雖可提供視覺辨識,但植物無法利用此微弱光線行光合作用。

3.
無光帶:在深層水域中,由於光線無法穿透,因此終日黑暗,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又依照不同深度而可區分為中層帶深層帶深淵帶超深淵帶。覆蓋大部分海底的是深淵帶,深度範圍約在4000 -6000  


     深海生物由於所處為高水壓、低溫、無光線,及食物不足的長期穩定環境之中,所以在生理上及行為上有許多的特殊適應,例如生理代謝率極低、成長及生殖率較淺水域生物低。  



1. 溫度:越往下溫度越低,在深度1000 公尺處水溫僅有5 -6℃3000-4000 公尺以下溫度約在4℃以下,呈現穩定的低溫。深海地區除了深海熱泉外,溫度變化很小,亦沒有呈現季節性的改變,因此深海生物對於溫度的變化相當敏感

2. 壓力水深每增加10 公尺,壓力會增加1 大氣壓,大部分的深海壓力約在200-600 atm 之間。壓力對深海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肌肉運動、碳酸鈣介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壓力大,肌肉酵素濃度變低,代謝緩慢。壓力大,較不易形成碳酸鈣的骨骼,有介殼動物越少,或殼越薄。一些魚類捨棄魚鰾來調節浮力,或在體內儲存脂肪減輕體重,減少因調節浮力所消耗的能量。
  


3. 溶氧:除少數深海海溝內為缺氧環境外,深海區雖然沒有光合作用或大氣層交互作用來獲得氧氣,但水層中仍有來自兩極冰冷而富含氧氣的水團,提供深海生物所需。  


4. 光線:由於深海環境黑暗無光,許多生物產生生物發光現象。生物發光機制可分為化學性發光共生菌發光作用。發光器的作用包含保護、擬態、引誘獵物、吸引配偶、迷惑敵人在弱光區生物往往形成較大的眼睛或特化構造,增加視覺效果  


5. 鹽度:深海鹽度變化小,生態上較無意義。  


6. 食物:深海環境除了在少數深海熱泉可以行自營性的化學合成作用外,其他都是異營性動物,食物是由上層沉降下來的有機物質,食物來源的量與種類和上層海域的基礎生產量及陸源物質有關。  


7. 底質:深海海床大部分微軟泥底質,生活在底質上的生物為避免陷入底泥中,常形成細長的足,例如三腳架魚




生物介紹:


中層水域生物:褶胸魚會吞食小型動物,特化的大眼睛可以透視上方獵物的蹤跡,而本身腹部的發光器可以藉發光來消除陰影,避開下方其他的捕食者。燈籠魚藉由發光來避敵身上發光器的排列也是辨認種類的依據,燈籠魚會有白天躲藏於深海,晚上返回海面覓食的日夜垂直遷移現象,主要是為了逃避敵人及海水表面食物較豐富。深海鮟鱇第一背鰭特化為發光的燈籠,具有誘集獵物的功能,有些深海鮟鱇全身的鰭條末端形成許多感受器,可以探知游經附近的獵物加以捕食




底棲性生物:部分深海生物生活在底質上或貼近基底,主要為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一些深海無脊椎動物體型上有隨深度增加而變大的趨勢,稱為「深淵底區體型巨大化」,體型較淺海的近緣種大許多,可能與深海高壓環境下新陳代謝方式不同、深海有利於體型大、壽命長、成熟慢的演化結果。常見底棲深海生物有海綿、海葵、多毛類、二枚貝、海百合、海星、陽燧足、海參等,濾食或吞食底質中的有機物質或動物屍體。烏賊、章魚及鼠尾鱈為掠食性魚類。 




參考資料:

深海獠牙魚


※深海奇珍 七種生物圖文(小飛象章魚…) http://hk.science.museum/spexh/td/sub4.html


※百慕達深海生物 http://www.ck101.com/forums/thread-1061601-1-1.html




馬-驢-騾的關係

     騾的雜交種。馬和驢本來是同科不同種的生物,64條染色體,而62條染色體。公驢和母馬的基因較容易結合,所以大部分騾都是這樣雜交的。不過基因結合的機率還是很小:有隻公馬用了6年時間才成功的使母驢懷孕。公騾和大部分母騾是沒有生殖能力的。這是因為染色體不成對(63條),所以無法經由正常的分裂(減數分裂)產生生殖細胞母騾有性功能,子宮可以懷胚胎,但是最困難的是使母騾懷孕。嚴格地說,公驢和母馬所產後代稱為(mule,左圖)公馬和母驢所產後代稱為驢騾、駃騠(Hinney)





(Horse);(Donkey)

     體型比馬小,比驢大,耳比馬長,比驢短。大多數黑色,臀高約1.55米。 長耳朵、四肢瘦,小蹄窄,短鬃毛,沒有板栗(角質生長)。騾子的特徵是其巨大的陰莖。聲音既不像驢也不像馬,而是發出一種微弱嘶啞的噪音。

     騾具備冷靜、耐心、耐力、魄力、力量和勇氣。普遍認為騾子比馬少一些急躁。其皮膚使牠們更有能力抵禦陽光和雨水。性比馬倔,比驢順。合群性比馬強,尤其在夜間,總是棲居於馬群中間。雖初生騾愛獨自休息,但很少丟失。騾膽大、機警、勇敢,勇於與野獸搏鬥。活潑好動,尤其日出、日落時愛撒歡狂跑。好奇心很強,遇有新奇事物,總喜圍觀。
騾的壽命較長,一般可活到35歲左右,如飼養管理良好,可達50歲,使役可達20年。[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駃騠(Hinney)mule+hinny

     公騾和公駃騠因為染色體的關係,雖然具有交配能力,但是無法產生精子。文獻上發現有少數的母騾和母駃騠卻可以和公馬或公驢交配產生後代,可見不孕是雄性的問題。

     古書上稱公馬和母騾交配產生的後代稱為(在體形外貌上都與馬完全相同,而且不論雌雄都是可生育的,且後代完全是馬的外貌和體格特徵)。而公驢和母騾交配產生的後代稱為(具有騾子典型外貌特徵,但是不育),現統稱為

     不過,因為騾的數量很少,而且騾產子的數量更少,所以目前所得到的資料,大家都應該保持懷疑的態度!畢竟目前的結果都只是從少數案例中得到的”推論”。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左圖:摩洛哥騾子罕見產下小雄駒,這隻小騾駒有點像驢、有點像騾,但又都不像。[資料來源:BBC]

在過去的25年中,僅有兩隻騾子曾繁殖過下一代。一例是1988年在中國,而1984年的另一例也是發生在摩洛哥。 自從1527年有紀錄以來,一共有60例騾子繁殖後代的情況。這種情況極少發生,古羅馬時代曾有諺語形容非常罕見的事情為"當騾子生駒時"。 



當地景點--
14歲的母騾在摩洛哥烏勒馬斯地區的一個農場生下小駒,使這個位於阿特拉斯山腳下的農場變成一個觀光景點。有很多人花了幾個小時的路程來看這一奇蹟,並給動物和主人帶來禮物。騾子的主人是一個滿臉刻有傳統紋印的婦女,她沒有意識到這隻騾子已經懷孕,在牠生產前一天還騎牠走了20公里的路。

奇數染色體--為騾子母子進行驗血工作的醫生表示科學對此完全無法置信:騾子的染色體只有63條,奇數染色體是無法繁殖後代的!


獅虎 vs 虎獅:小怡子札記

纖維素的分解

     人類吃進含纖維素的食物,卻無法分解得到其中的能量,只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而牛、羊等草食動物卻可以?這是因為在牛羊瘤胃中,含有能分泌纖維素酶共生菌鍬形蟲幼體白蟻腸道內也有共生菌,使牠們能消化纖維素半纖維素,因此牠們能以枯木為食。

     有些共生在牛羊消化系統的真菌是壺菌,長期生活在缺氧環境下(其實大部份的真菌是好氧的)。壺菌假根 ,細胞壁有幾丁質,腐生、寄生和共生的營養模式都有。牠們利用游動孢子在消化液中移動,對牛羊吃進的固定萌發菌絲、及分泌酵素 (包括牛羊不製造的纖維素)。隨消化物的移動,壺菌產生厚壁孢子作無性繁殖,然後隨糞便掉落在地上、葉上,進入休眠期;另外,殘留的絲狀壺菌最終會被牛羊的消化液融解,成為牛羊的蛋白源。這類厭氧真菌的發現,不但証明真菌的生境 (habitat) 和細菌的一樣遼闊,而且證明真菌與動物可以是互利共生的 (symbiosis)  (資料來源)
 

     的微生物消化作用只發生在盲腸中,盲腸內有許多細菌能消化纖維素其他複雜碳水化物和食物,但進入盲腸而進行消化作用的食物數量很少,對家禽來說盲腸中的消化作用不太重要。[資料來源]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軟體動物能高效分解植物的纖維素,進而改善海水水質。纖維素不溶於水。落入水系的植物產生的纖維素沖入海中,是導致海水渾濁的一個重要原因。貝類動物吸入海水,將水中的纖維素等有機物作為食物消耗掉,就可以淨化海水。 蜆的食物中有50%至60%是來自陸地植物的纖維素。進一步分析發現:蜆的基因能編碼合成分解纖維素的酶沙蟲等動物也能分解纖維素,但蜆平均每1克體重1小時能凈化0.2升海水,效率更高。[資料來源]

     由於
能源短缺,用玉米大豆等作物製造生質能源,已是趨勢。科學家希望將改造成像牛羊一樣可以消化青草及乾草,取代愈來愈昂貴的穀類做為飼料,台灣大學最近研發成功一種吃草的環保豬,未來可望能少吃昂貴的玉米穀類飼料,這種豬身上轉殖了可以分解纖維素的特殊基因,讓豬不但可以只吃草,也變得很環保:讓豬隻的唾液、腸道、胰臟可以分泌大量植酸酶纖維素分解酶,有效的消化纖維素,並降低糞便裡的磷含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雖然基因改造科技備受爭議,環保豬更被稱為科學怪豬,就算改造成功,這種要吃進肚子裡的豬肉,恐怕還是有很多疑慮,科學界必須更嚴謹地評估基因改造工作和相關產品的安全性,否則,你敢吃嗎?[資料來源]

     未來研發方向:將另一種「木質酶」導入豬的基因內,未來豬吃穀殼、木屑、木頭,就可以生長     那人勒?



     食物中的纖維(Fiber)是改善腸蠕動的最好食物,食物纖維有利於增加糞便體積刺激胃腸蠕動,對於腸道細菌生態平衡甚有助益。食物纖維的來源有:

(1) 纖維素:存在於植物細胞壁及細胞內,它的成份也是碳水化合物,有吸水能力,且不溶於水及一般溶劑,無法被人體消化酵素所分解,除非是反芻動物的牛、羊、馬、兔等,利用其瘤胃或腸道中細菌達到分解消化之目的。此種食物纖維素有麩皮、全麥麵粉、豆類、根莖菜類、葉菜類等。

(2)  半纖維素:含複雜的多醣類,如全穀類、麩質穀類、海藻類及芥菜、芽甘藍等蔬菜中最多。

(3)  木質素:竹筍、蔬菜、蔬菜較老的莖,此是胃腸蠕動最好的膳食纖維。

(4)  植物膠:植物種子中的膠質,是一種能溶於水形成膠狀有黏性的物質,如燕麥、大麥、乾豆類、中藥車前子、愛玉子等含植物膠相當豐富。

(5)  果膠:果膠是膠狀的多醣類,保水性極強。 [資料來源


     纖維素酶的研究,最早是1906年Seilliere在蝸牛的消化液中發現了分解纖維素的纖維素酶。纖維素酶是能水解纖維素β-1,4-葡萄糖苷鍵,使纖維素變成纖維二糖和葡萄糖的一組酶的總稱,它不是單一酶,而是起協同作用多組分酶系



冰箱與食物保存


冰箱食物放到壞 每年丟掉258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08/07/18]    



        調查顯示,國人冰箱管理不當,以每個家庭每周的採購成本,乘以平均丟棄比率推算,平均每周丟掉價值66元的腐壞食物,推估全台約750萬個家庭,每年丟棄食物價值258億元,可讓223000名學童吃營養午餐20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主任蘇秀悅,六月電訪全台646人,發現近一成東西買回來就放進冰箱一丟,完全沒有處理;九成有丟棄食物的經驗,其中七成是因為放太久,不確定是否新鮮而丟棄,一成的人一周丟三次以上。  



        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不知道食物的保存期限,或誤以為食物放進冰箱後可「永保安康」。冰箱只能減緩細菌成長,不能殺死細菌所以一定要遵守保存期限。食物新鮮度用鼻子聞、嘴巴嘗都不一定準,有時候東西看起來沒壞,其實已孳生數量龐大的細菌。 東西壞了,有人選擇切掉壞的地方或乾脆煮熟吃掉,有些細菌高溫殺不死,毒素型細菌煮熟了還是一樣存在,若吃了賠了健康,一樣得不償失。  


        估計全台一年有260萬人吃壞肚子,吃壞五次以上者有28萬人,可說是「冰箱式腹瀉」,亦恐引發嘔吐、噁心、食物中毒的危險。  


        冰箱最多放到八分滿,好讓冷空氣流通,維持冷度;另外,熟食放上層,生食放下層,且避免重複解凍,可使用密封工具延長食物保存時間。另外,隨時清潔冰箱,也是確保衛生之道,可用檸檬切片或咖啡渣消除異味;煮熟的食物適宜用保鮮盒,並且盡快在兩天內食用完畢



冰箱的發明: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

        1834
年一個在英格蘭工作的美國雅可比·帕金斯發現:當某些液體蒸發時,會有一種冷卻效應。於是他要求一群技工製造一個可證實這個想法的工作模型。果然,這個裝置在某個晚上真的産生了一些冰。技工們興奮地拿著冰,跳進一輛馬車,飛速駛向帕金斯的住房,向他展示成果。當時,冰箱最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在輪船上。大型冷藏庫意味著船舶能夠在長距離航行中運載食用鮮肉,例如羔羊肉能從紐西蘭出口到歐洲

  帕金斯此時已上了年紀,他沒有在市場上出售自己的發明物。出售的是生活在澳大利亞的一個蘇格蘭印刷工約翰·哈裏森哈裏森很可能是在並不瞭解帕金斯成果的情況下發現了冷卻效應。他用醚清洗金屬印刷鉛字,某一天注意到了物質的冷卻效應。到1862年,他的第一批冰箱就上市了。哈裏森還在維多利亞本狄哥一家啤酒廠裏設置了第一個製冷車間。

  德國工程師卡爾··林德1879年製造出了第一台家用冰箱。但在20世紀20年代電動冰箱發明出來之前,冰箱並沒有大規模進入家庭。



       
冰箱可以保存食物,但是冰箱非寶庫。生物第三章裡我們學到:低溫只能抑制微生物細胞內酵素的作用,以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無法殺死細菌等微生物。所以食物放在冰箱的時間久了,食物仍會腐敗變壞!一次購物,長期消費』已成為現在很多家庭食物消費的主要形式,在超市購物時通常一次大量購買新鮮或冷凍的食品,放置於冰箱中。因此,為了迎合這種需求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市場上冰箱的體積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多,從單門到雙門、三門,溫度控制由機械型轉為電子型。然而,食物在冰箱內貯存的時間過長或方法不正確,不但會出現形狀、顏色、味道等改變,營養成分含量也會下降,甚至還可能產生有毒有害物質,使食品變“毒品”。

        食物在冰箱中貯存一段時間後,一方面食物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C、鈉、鉀等含量減少,營養價值下降;另一方面,食物中亞硝酸鹽三甲胺氮等有害物質與細菌數量逐漸變多,且存放時間越長,有害物質和細菌量增加越多,產生的危害越嚴重。

        以亞硝酸鹽為例,一次大量攝取亞硝酸鹽,食用者可出現嘔吐、腹瀉、口唇發紫,長期過多攝入亞硝酸鹽, 體內亞硝酸鹽濃度增高,如果同時進食大量蛋白質,就會與蛋白質的分解產物~胺類在胃內合成亞硝胺,進而誘發胃腸道腫瘤,如胃癌。 

        三甲胺氮是動物性食品發生腐敗變質最早期的指標,是蛋白質發生分解的標誌,對人體有害,這些胺類在細菌的作用下,可進一步分解為氨,對人的肝臟和大腦產生毒性,尤其是對已患有肝、腦、腎疾病者危害更大。食物酸度可反映中酸性物質產生的情況,如鮮奶中脂肪、蛋白質分解後酸度可增高。進食酸度增高的奶類,不僅可使體內酸鹼平衡受到破壞,而且因高酸度奶中可能有細菌的大量繁殖,食用後還會導致食物中毒。果汁酸度增加,也與成分破壞、微生物繁殖有著密切關係。[資料來源:解放網 ]      


        


        在冰箱還沒有發明之前,人們是把食物放在吊桶中,再放進深井內,以防東西腐敗。現代人拜科技之賜,有方便好用的冰箱,食物可以保存更久,但是,冰箱不是萬能,有正確的使用常識與使用方式,才能確保食物保存的新鮮度。醫師表示,冰箱裡的海鮮、肉類水血外流,最容易滋生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肉毒桿菌等病菌。因此必須把生鮮食材與熟食食物分別密封存放,杜絕生熟食細菌交叉污染及大量繁殖。如果不慎吃到被感染的食物,可能引發噁心、腹瀉、腹部絞痛等症狀,甚至還會引發食物中毒。

        經常打開冰箱或打開時間太長,會使冰箱內溫度迅速上升。根據研究,在室溫18打開10秒,溫度上升5;室溫30,打開15秒,溫度上升18 將食物分類放托盤裡,取用時不用找半天,可縮短每次開啟冰箱的時間,也能省下些許電費、節約能源。把食物放冰箱的兩邊,則中間留出的空間,可使冷空氣流通,讓食物冰存更有效率

        由此可見,平時應根據不同食物的實際消費情況,按需要購買,並對冰箱中所存放的食品心中有數,及時消費。此外,我們還要對冰箱及時進行清理,定期消毒,以保証冰箱的使用安全。
正確儲存食物,正確使用冰箱,才能吃得安心,確保健康,這也是惜福的具體實現!
 



功夫大師是?

     電影《功夫熊貓》裡的功夫大師,究竟是何種生物?[圖片來源:奇摩知識+ ]























浣熊哺乳綱、食肉目、浣熊科。身長50-70公分,尾長20-26公分。產地美洲。身披灰色厚皮毛,尾巴上有黑環,兩眼間有黑面罩,臉酷似狸,非常惹人憐愛。聰明而愛乾淨。原本是以肉類為主食,但如今已趨雜食;好奇心重,亦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有時被逐出森林,會走到人類文明的都市區覓食。性情溫馴,可飼養成寵物。前後腳有五趾,腳指常兒分開,能抓住東西,原本是裂肉齒,進化成能咬碎東西的牙齒,尾長,具有輪狀的黑白色帶條紋。白天大多在樹上棲息,傍晚或入夜時分才進行活動。行動敏捷,擅於攀爬,如有需要,也會游泳。習慣用手拿食物放入口中,又常把食物或其他東西放於水中浸洗,因而得名「浣熊」。只在繁殖期才會成對,築巢育兒等皆為雌浣熊的責任。通常一胎產子三至四頭,幼浣熊約三星期後開眼,兩個月大便可隨母親外出。 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吃螃蟹、魚、蛙、小型陸上動物、雀鳥、龜蛋,也吃野果和種籽。

小熊貓?又名紅熊貓紅貓熊小貓熊火狐。長約50至60cm,體重約3至5公斤,英文「Fire Fox」是直接譯名。哺乳類動物,分佈在中國南方到喜馬拉雅山麓。屬於食肉目、小熊貓科。究竟應該列在熊科浣熊科是多年來一直被爭論的問題,最近經過基因分析,認為與美洲大陸的浣熊親緣關係最接近,應該單獨列為小熊貓科。身體軀幹毛為栗色,四肢和腹有些黑色毛,面部白色花紋不像大熊貓那樣明顯,但前爪根骨的一部分突起成手指狀,可作為第6手指抓握物品,和大熊貓相同。以果實、根、筍、栓皮櫟、昆蟲等為食物。夜行性,白天在樹上睡眠。交尾期為1~3月,5~7月生育,一胎一般有1~4頭仔。幼仔5個月左右斷奶,18~20個月性成熟。目前由於森林砍伐等原因,野生棲息地萎縮,造成數量明顯減少,據估計大約只有不到5000頭。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的瀕危級別,及華盛頓公約的附錄一,嚴格禁止交易。[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灰鼩鼱(ㄑㄩˊ ㄐㄧㄥ)尖鼠科的成員,即一般所謂的鼩鼱(shrews),可區分為兩群:鼩鼱亞科和白齒鼩亞科。 分類特徵上最大的不同在於鼩鼱亞科中有許多成員在牙齒尖端上有色素的沈澱,顏色由黃褐色、紅棕色到紫紅色皆有,甚至有些肉眼看似沒有色素的種類,將其牙齒放置紫外燈下,可見到牙尖有螢光反應。而白齒鼩亞科的種類則無此一特徵。[資料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左圖來源:自然攝影中心]

食蟲目鼱科。一種形似小鼠的哺乳動物。頭部和背部呈棕褐色,腹部為棕灰色或灰白色。體被短黑毛,具有臭味,以逼退天敵。多生活在山林、田野、沼澤中,捕食昆蟲、蝸牛、蚯蚓等,也吃植物種子和穀物。

出生不到20天的小鼩鼱,跟在媽媽後面排成一列,第一隻咬著媽媽的尾巴,後面的則咬住前一隻尾巴,由媽媽領隊領隊離開洞穴覓食,彷彿西部電影中的篷車隊。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副研究員鄭錫奇表示:「這樣一來不會走失,遇到天敵也不會天敵捕抓去,所以他們就發展出一套媽媽在前面,小老鼠在後面,所這我們叫敞篷車行為。」[資料來源:阿修羅爬蟲世界]



我覺得像小貓熊。因為依顏色和尾巴的樣子,最像小貓熊!浣熊也好可愛喔!但是,可能是因為浣熊『太』可愛,會比較沒有『師傅』的威嚴吧?!

總之,幸好不是用鼩鼱,好醜喔!



淡水-八里一日遊(下集)

     前一篇遊記,還滿學術的!因為之前去竹圍(竹圍紅樹林保護區是目前台灣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也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水筆仔純林)時,沒看到花(但有看到一支支的『筆』)。而這次恰好是花期,很高興可以拍到花!這裡感覺比竹圍好,因為竹圍有許多人會《下去》抓螃蟹等動物,甚至還有攤販在賣捕捉螃蟹的工具!一點都不像保護區該有的樣子!

     趁著還不會太熱,看完水筆仔後,就先去租腳踏車。沿著自行車步道,逛到八里渡船頭。買了霜淇淋冰涼一下!也買了傳說中的名產-兩相好!臨河的這家:『兩相好』炸得較酥、芋頭餅的餡感覺較飽滿,推薦!巷內的那家『兩相好』感覺較嫩(沒有炸到那麼焦),但我認為口感上略遜一籌!倒是奶酥包還不錯!至於兩家的甜甜圈,感覺差不多。我事後才發現:網路上有些人對巷內這家的服務態度相當詬病,但我個人的感覺還不錯(比臨河那家親切)!好像事件的起因是因為要塑膠袋…於是我才恍然大悟:我先點了3個奶酥包、2個酸菜包、3個甜甜圈,結完帳我走了兩步,又回過頭加買3個兩相好(我婆婆愛吃,沒吃到她會生氣!雖然我上午已經在臨河那家買3個了!)她裝好後,我讓她直接放進我原先的塑膠袋裡,結果她竟然很驚訝地說:「現在像我這樣的客人很少了?」當時我還納悶了一下!原來如此!其實,何必因為一個塑膠袋,破壞旅遊的心情?店家也應該和氣生財嘛!不是嗎?




我女兒、兒子。中間那小的,是我小姑的小孩!他們在找海蟑螂







左邊上方是我公公、婆婆!



這小跟屁蟲,常愛跟我們出去玩!

可是…也超調皮!

我兒子,一跟他在一塊,

常會失去控制!所以,

經常兩個一起被罵、被處罰!

唉!…













海蟑螂Ligia exotica (Roux)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等腳目海蟑螂科和蟑螂沒有太多關係,只是因為外形和運動方式頗像小蟑螂,所以稱為海蟑螂。牠有7對步足,蟑螂只有3對。

身體扁平,可長到4公分長,有一對大複眼。尾部腹面有薄膜,為呼吸器官,必須時時保持濕潤以利氣體交換。尾節兩側向後伸出一對細長的尾肢。常在海邊高潮線附近活動,不會在海水中活動,但如果遇到危險,也可暫時潛入海水中。牠們活動迅速,在海邊礫石區、礁岩區、碼頭、木樁及漁船上常可發現。以岩石上及水邊的小型生物和動物屍體及有機物碎屑為食,是海邊重要的清道夫
因為牠們的動作敏捷,近攝超難拍的!

      
一個小時後,我們就去參觀十三行博物館(超連結)。這是目前台灣唯一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的祖先,十三行遺址被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十三行文化屬於北台灣地區的金屬器時代,時間大致從2300年前開始,到人進入本地區之後才結束,除了發現石、鐵外,還有為數不少的陶器。 [參考資料]

     接著我們開車到八里渡船頭買船票,今天只有從『八里-淡水』、『淡水-漁人碼頭』來回(大人來回票價是140元),所以我們今天總共坐了四趟船。先到淡水老街逛逛,吃了一盤感覺超棒的剉冰後,再慢慢沿途逛過去。沒吃阿給(一直對阿給沒興趣)、也沒買魚酥(以前曾吃過一口,然後就皮膚過敏!)…反倒是去中藥店買了5帖四物!這幾間店都是幾年前學校自強活動時光顧過的,很念舊吧!

     漁人碼頭是過去的第二漁港,廣大的腹地加上美麗的景觀,使得重建後的漁人碼頭一到假日就成為淡水的新景點,加上離台北近,又有捷運可以到達的雙重優勢,當然就成為藍色公路的起點 ! 在這看到許多國外的觀光客,也有兩對來拍婚紗的新人!我婆婆於是開始碎碎唸:拍什麼婚紗?要拍也在室內拍就好!進憨(宜蘭人)!… (心中os:這樣才浪漫啊!你兒子若不這樣,我才不嫁呢!)

      走到這,有人已經翻肚(不高興)了!我老公說他原本打算在這裡看夕陽(淡水夕照,挺有名的!)的,可是我婆婆嫌熱、還得一直走…因此我們就連搭兩趟渡輪回去。結果,今天的夕照是在大園(回家的路上)看的!

     一家老小出門很不方便!每人需求不同:我想拍水筆仔、彈塗魚、招潮蟹…他們都跑光光!逛博物館也是!…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放暑假囉!今天全家人到淡水、八里一日遊。八里挖子尾生態自然公園,由台北縣政府管理,位於淡水河口左岸,除了大片紅樹林植物-水筆仔外,鳥類花跳(彈塗魚)蟹類為本區常見之動物。     

     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昔日因沿岸水深可泊船,為人來開發較早的地區,初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逐漸沒落。此地為典型的河口生態系,水筆仔攔截淡水河挾帶之大量泥沙及有機物,形成一片沼澤地。但由於河水受到污染,且有許多業者於該區附近採砂,致使具有國土保安功能的紅樹林生存受到威脅。為了保存紅樹林及其伴生動、植物所形成的生態系,避免受到人為干擾,農委會(超連結)於民國83年1月10日,將該區公告為「挖子尾自然保留區」。挖子尾生態保護區觀賞步道可提供民眾觀賞完整的水筆仔生長過程及教學研究。

     水筆仔是胎生植物筆狀胎生苗由圓錐形的果實伸出成長,綠色胎生苗在成熟時,先端會變為紅褐色,落入泥灘著床。每年6、7月,水筆仔就會開花,花謝之後,便長出圓錐形的果實。來這時恰好是花季,所以可以欣賞到花!

















一朵朵像是白色的小星星。白色的絲狀花瓣吸引蜜蜂前來採蜜。





































[左圖來源:挖子尾自然保留區

圓錐形的果實]

















 

 







此時樹上已經都沒有『筆』了!

這些上一期的胎生苗,

因為沒『插』成功,

只好當肥料囉!



下圖是發育中的小苗!












海蟑螂






影片1:紅樹林植物--水筆仔

{###_songshowlin/20/1278843361.flv_###}


影片2:水筆仔vs蟬

{###_songshowlin/20/1278843362.flv_###}


影片3:白扇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台灣西部分布最多的蟹。

{###_songshowlin/20/1278843363.flv_###}


影片4:弧邊招潮蟹(網紋招潮蟹)-背甲有黑白網紋,大螯為橙紅色。

{###_songshowlin/20/1278843364.flv_###}


影片5:彈塗魚

{###_songshowlin/20/1278843366.flv_###}





參考資料:淡水河水筆仔對環境與生態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