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較無名指長?

        生物遺傳那章有個活動~調查自己的八種性狀,並和班上其他同學比較…其中就有一項是看食指和無名指的長短。你是屬於哪一種?



數學表現和手指長度有關嗎
? Sciscape新聞報導[Jun 04, 2007] 



          英國的科學家發現,無名指比食指長的人,數理能力會比較高一點如果是無名指跟食指約略等長,那他的文字方面表現可能會比較好

        科
學家對食指(2D)與無名指(4D)長度的比值(2D:4D,分別計算左右手食指長度除以無名指長度,並取平均值)很有興趣。男人的2D:4D比值通常小於一,也就是說無名指較長,而女人則是約略等於一。因此有科學家認為低2D:4D值跟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時的較高的睪固酮含量有關。而這個2D:4D的值也跟一些腦部的特性-特別是男性-有關聯,例如左撇子、憂鬱症、音樂天份、還有同性戀

       
英國University of BathMark Brosnan及其研究人員以74位六到七歲的男女幼童作為研究對象,分別測量了他們的2D:4D值,再配合他們在英國統一的數學及語文測驗中的成績表現來研究其相關性。結果發現男孩子2D:4D值小的,數學表現顯著高於語文表現。而在女孩方面,2D:4D與數學方面的表現並不明顯,但是2D:4D高的女孩,同時也是被認為可能是母體在懷孕期間睪固酮含量較低,在語文方面的成績卻是具有比較好的表現。

       
這個組另外一個研究是Brosnan以一群University of Bath的教授做研究對象,包括理學院、工學院及管理學院的教授。研究結果顯示,理學院教授的2D:4D值和管理學院教授有微小但顯著的差異,工學院教授在兩者之間。而理學院教授中男女的2D:4D值基本上相同,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男女差別。

       
不過這個研究還是有很大的爭議性。第一,這個研究範圍樣本太小,統計誤差可能會影響分析結果。第二要面對的是許多性荷爾蒙在男女體內的標準含量本來就有差異,所以拿性荷爾蒙(本處為睪固酮)來做比較可能會有問題。更重要的是,科學家現在對睪固酮與2D:4D的關連性也還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所以整個研究基本上只能稱為一個觀察結果,離科學結論顯然還很遠。

       
這個研究可能可以成為一個研究性荷爾蒙與男女腦部表現的研究方向之一,同時這也是個很有爭議性的研究題目。但是要獲得具有高度可信度的結果,很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至少目前不會有學校在接受學生申請入學的時候是以學生的2D:4D值來做判斷標準,用考試成績來分別還是比較簡單客觀的方法。     

 



未來生物


探索頻道 Discovery Channel 在2007年製作了一個名為「未來狂想曲」的節目,邀請多位古生物學家預測億萬年後的地球物種,這些生物學家根據地球的氣候與地理變化,以及生物演化特性,提出了數種未來五百萬年後、一億年後溫室時代地球上可能會出現的新物種。包括生活在淺海區的幽靈水母(Ocean Phantom)、礁岩蛞蝓(reefglider)、沼澤區的放電魚(Lurkfish)、巨龜(Toraton),以及沼澤章魚(Swampus),大高原上的蔚藍追風鳥(Great Blue Windrunner),還有銀蜘蛛(Silver Spider)以及銀蜘蛛所飼養來食用的波格鼠(Poggle)。


科學家根據生物特性,假想地球在溫室效應、以及再一次的冰河時期之後所產生的生物。假設的時間從一億年、兩億年...等時間,這些生物因應當時的氣候變化而延伸出不同的進化...

[資料來源:中華網軍+Discovery頻道]



五百萬年後
 
地球進入新冰河時期,在冰天雪地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上,雪原秘獸,綿毛巨鼠及憨鰹鯨魚在惡劣的氣候中與生命搏鬥,但再過500萬年,溫室效應使得地球氣溫升高,從冰封世界成了溫室地球。





雪原秘獸的祖先是居住在高山上的狼獾;它們極其兇猛,幾乎從不放過狹路相逢的任何動物。它的犬牙長達15釐米,就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直刺獵物的要害。雪原秘獸是凍原上最可怕的掠食者,它連皮帶肉甚至算上尖牙,也只有28公斤重。一身雪白的皮毛能幫助它隱蔽地穿梭於凍原上,它的主要獵物是綿毛巨鼠。由於附近很少能見到同類,因此它的繁殖機制相當特別,雌獸每隔21天就能進行交配。







綿毛巨鼠
成群結隊的綿毛巨鼠在春天的時候聚居到凍原上。它們屬於嚙齒動物,個頭和現在的綿羊差不多,從歐洲的土撥鼠進化而來。綿毛巨鼠渾身長滿濃密而雜亂的毛髮,腳爪強壯有力,能創挖深埋在硬土之下的植物根莖。綿毛巨鼠的最大天敵是雪原秘獸。  









  





憨鰹鯨鳥在沿海地區,憨鰹鯨鳥到岸上產蛋。這些身長4米的大鳥已經不再飛行,轉而住在水下生活。它們的外形與齒鯨相似,就連生活方式也大致相同。





















死神蝙蝠借助北美沙漠強勁的風力,一直在空中盤旋,一旦發現獵物,它便會俯衝而下。它的一雙巨爪和1.2米的翼展,令它成為史賓雉的天然殺手。可憐的史賓雉遇上死神蝙蝠,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 它的翅膀就像魚鰭一樣在長長的腳趾間伸展開來。為了在寒冷的沙漠氣候中保持熱量,它的血液在供給翅膀之前都會預先進行加熱,而血液的熱量會被反復利用。 死神蝙蝠的棲息地,說明它是一種類似禿鷲的蝙蝠的遠親,這種蝙蝠棲居在陸地上,與群居的同伴一起分享獵物。  





















史賓雉從鵪鶉進化而來的史賓雉是500萬年後一種不會飛的鳥,生活在沙漠地區,會挖地洞。同一時期,北美洲變成了一片乾旱荒蕪的沙漠。似乎沒有什麼生物能在這裡生存,但生命即便是在最極端的環境中,依然也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史賓雉就是這片沙漠的常住居民,它們住在地下,這樣就能躲過地面上艱苦的生活環境。這是一種穴居的不會飛的鳥類,移動身姿步法非常奇特。它們長長的身軀覆蓋著細小的羽毛,經過進化的翅膀用來爬下和挖掘。雖然偶爾會有個別的史賓雉從地下的巢穴中爬上地面,但沙漠地表到處都充滿了危機。




獵猴鳥這是一種行動迅捷的猛禽,身高可達2.5米。儘管它不會飛,但它的羽毛能用來隔熱,光禿禿的頭頸能更好地吞食獵物。在它的頭背上有類似火雞的紅色羽毛,可用來相互區分是否屬於同一個狩獵群。 它的翅膀太短,不能飛,但能幫助它在全速奔跑追捕獵物時保持身體的平衡。它們的掠食對像是狒禿猴。獵猴鳥的每只翅膀都有一個長而彎曲的利爪,與史前鳥類非常相似。 它的祖先是長腿巫鷹,一種長著冠毛的鳥類。它對環境具有高度的適應能力。由於獵猴鳥在捕獵時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因此,幾乎任何獵物它都來者不拒。它們在地面上捕捉獵物。




沙漠鱗鼠同樣也不懼怕林火肆虐。這些獨居的嚙齒動物渾身披滿防火的鱗片,同時也能保護它們免遭獵猴鳥的攻擊,雖然後者的尖爪和硬喙銳利無比,但卻無法洞穿鱗鼠的金剛鐵甲。
























 

狒禿猴稀樹大草原孕育了外形古怪的狒禿猴,它們以家庭為單位住在草原上四處遊蕩。這些具有高度智慧的動物能編織出複雜的藍狀“漁網”,在淺灘捕魚為生,但它們仍需時刻保持警惕。



























隱色蜥蜴這種兩腿的小型蜥蜴進化自澳洲龍,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當它感到饑餓或恐懼時,頭頸四周的冠飾會張開。 它和它的祖先非常想像,具有厚厚的皮膚以保持水分和冷血,因此,它的呼吸格外頻繁,這樣能防止脫水。 隱色蜥蜴會用其粘乎乎的頸飾來誘捕鹽蠅。和它的祖先不同的是,它的祖先一次只能誘捕一隻蒼蠅,而它能每次誘捕數十隻。這樣才能滿足它對蛋白質和水分的生存需求。 在交配季節,雌蜥蜴會挑選冠飾最艷麗的雄性作為配偶(每天要同大約十個雄性進行交配)。一旦受精,雌蜥蜴會尋找一塊沒有鹽分的地方產下蛋,隨後揚長而去。而這些蜥蜴蛋常常會淪為嗅覺靈敏的史考法豬的美餐。





一億年後   進入溫室時代,孟加拉灣已經變成一個巨大的近海沼澤,南極洲大陸在板塊構造運動的推動下,一直向北漂移,漂到了溫暖的水域,澳洲北移,與亞洲和北美洲合為一體,近海沼澤方圓數千公里的範圍裡,孕育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 富含養料的沉積物不斷堆積,令這片沼澤肥沃而富饒,但也使這片水域暗不透光,海平面上升近100米,淹沒了地勢低窪的地區,一望無際的淺海覆蓋了大部分的陸地。陽光直接射到海床,造就了豐富而活躍的生態系統,雖然和人類時代的珊瑚礁非常相似,但生活在這些生態系統裡的都是一些龐然大物。充滿陽光和養料的生態系統提供了理想的條件,海洋植物第一次開始利用動物來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就像數百萬年來鮮花與昆蟲間的關係。 





生活在淺海區
幽靈水母是最大的海洋生物,長九米,寬四米。從其最寬的部分看,它就像一個揚帆的巨大氣墊,四周拖曳著觸須斜伸向海面。在無風觸鬚無法推進時,幽靈水母還可以通過淹沒在水下的胸骨噴射出水柱來自我驅動。當它的水下胸骨會噴出水流,繼續推進自己。 它們能靈巧地使用觸須給自己喂食小蝸牛,但如果成年水母喇叭狀的口器不慎誤入自己的獵食工具,它們也會給自己造成致命的重創。需要的時候,它們還能攝食海面的藻類,提供能量。 它已進化出一個複雜的感覺系統,能覺察食物和危險。它的感覺系統還充當起導航設備,能測定風力和太陽的位置。 它的祖先是葡萄牙水母王,其外表看上去就像是一隻普通的水母,但實際上是一群水螅蟲,每個水螅都在自己的領地完成不同的任務。長長的觸須負責纏住獵物、消化食物和繁衍後代,而傘膜則負責隨波漂浮,操控方向。



礁岩蛞蝓生活在淺海區,以海藻爲食,依靠長而明亮的彩色鰓進行呼吸。由少殼軟體動物海蛤蝓進化而來的。礁岩蛞蝓色彩鮮豔,身體圓鼓,利用鳍和彩色尾巴遊動。它們在無脊椎的軀體上進化出三對鳍,交互劃動以推進遊行,特別是逃避掠食者的追擊。它們擁有一套高效的導航系統,它們能以铵離子替換出體內的重鈉離子,這使得它們呈現出臃腫的形態,而這有助於它們在海面上漂浮。礁岩蛞蝓與紅藻是共生關系,前者以後者爲食,後者則依靠前者實現後代繁殖。























放電魚
生活在孟加拉沼澤,長達13英尺,以伏擊的方式等待獵物送上門,然後放出1000伏特的電壓擊暈對方。體長1米、發電電壓僅600伏特的電鳗是放電魚的祖先。長達4米的放電魚,它們粗糙的皮膚以及臉部和嘴角上的鬍鬚看起來酷似橫倒在沼澤地上的爛樹幹。它們進化出自我保護和捕獲獵物的技能,並在皮下形成一層剛硬的物質以保護體內組織。它們能放出1000伏特的瞬間電壓,頓時使獵物或者掠食者麻痹癱瘓。它們生命力頑強,通常飽食一頓就可以維持一周,其食物主要是沼澤章魚。









巨龜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個頭甚至超過了最大的恐龍。它的體重約為120噸,是大象的24倍重,身高七米,是普通人的四倍。 它們充分享用著取之不盡的美餐,每天要吃掉590公斤植物。它們的消化系統不同一般,肌肉強健的胃能磨碎食物,而腸內的細菌能幫助它充分消化。 巨龜自二十一世紀的加拉帕戈斯陸龜進化而來,它從三疊紀起一直生存至今,由於體型龐大,它不再需要龜殼來保護自己。但它的外表有一層皮囊,用以保護柔嫩的肌肉。 由於體型所限,它們採用背對背的方式進行交配。雄性和雌性都抬起尾巴,露出各自的泄殖腔,這樣精子就能從雄性轉入雌性的體內。當它們交配時,會互相保持平衡,劇烈的運動會破壞周圍的環境,大地為之震動,幼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遭遇危險。













食鳥蟲在二十一世紀,昆蟲的體型都很小,因為它們受限於昆蟲的外骨骼所能吸收的氧氣量。如果體型太大,可能會缺乏足夠的空氣。在一億年後的未來,地球的氧氣含量顯著上升,因而昆蟲長成了龐然大物,成為南極洲熱帶雨林中的大型掠食者。 食鳥蟲是一種貪婪的黃蜂,腿長牙尖,具有180度視野。用致命的前足麻痹獵物,用尖牙將其撕成碎片,然後餵給幼蠅。 牠是叢林中最大的飛行物種,飛行機動性也最為出色。食鳥蟲的進化是基於其繁殖能力,因為雌蟲具有強烈的母性。事實證明,這是牠們最佳的生存之道。每只幼蟲都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百般呵護,以確保能長大成年。幼蟲非常好吃,母親幾乎終其一生都在為孩子獵捕食物。





生活在高原區的蔚藍追風鳥為了尋找一個沒有掠食者的地方,可以安心築巢並養育後代,它每年都要從沿海地區飛往高原地帶。 這種大型鳥類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飛行,其狹窄的翅膀能讓它飛得更高,同時也能小憩片刻。當它在低空或減速時,就會動用第二對翅膀一起飛行,以獲取額外的動力。 它的祖先是鸛,以長途飛行能力而聞名,它們會遷徙到偏遠的地方生育後代,如北極凍原、西伯利亞草原和高山平原等。 蔚藍追風鳥那對狹長的翅膀在空中給了它更大的自由,而位於雙腳背後較小的那對翅膀在林間給了更好的機動性。它在頭部兩側還有一對短翅膀,能在飛行時更好地進行控制。 高空飛行的鳥類會遭受大量的紫外線輻射,從而引發嚴重的變異。為了保護自己,蔚藍追風鳥進化出獨特的藍色羽毛,而它的眼睛覆有一層保護膜,從而確保超強的視力完好無損。 它的主要獵物是銀蜘蛛。







銀蜘蛛棲息在大高原,這是有史以來最先進的蜘蛛,能分泌出最強韌的蜘蛛絲,長可達15哩,用以編織蜘蛛網。由21世紀的蜘蛛進化而來。21世紀的蜘蛛主要以其捕獵和跳躍技能著稱,而不是它們的社會技能,在3萬種蜘蛛中,大多數是侵略好鬥和獨來獨往的。未來的銀蜘蛛是群居生活的,由一只女王所統治。銀蜘蛛共同努力的結果是,群山峻嶺間布滿了巨大的蜘蛛網。這些蜘蛛網雖然可以捕捉昆蟲和小鳥,但事實上更多地是用來網拾植物種子(每天可達1萬粒)。銀蜘蛛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來收集網上的種子,然後帶回到集中存儲處。銀蜘蛛利用這些種子餵養波格鼠,將波格鼠養肥之後供銀蜘蛛女王享用。銀蜘蛛明亮銀白的外表能夠反射危險的紫外線。

波格鼠這種小型嚙齒動物居住在高山洞穴中,它已成為地球上最後一種哺乳動物。它們的臉上長滿毛髮,圓耳朵,大眼睛,體長十釐米,以銀蜘蛛採集的植物種子為生。一旦波格鼠被養肥,巨大的銀蜘蛛女王就會過來吃掉它們。 























沼澤章魚生活在孟加拉沼澤,重達40磅,可以在無水的環境中存活4天。沼澤章魚是由21世紀的章魚進化而成的,重約18公斤,可以在無水條件下存活。在它們體內有一特殊皮層,可以儲存4天量的氧氣,這樣一來,即便是離開水,沼澤章魚仍可以存活4天。當移動行走時,八足沼澤章魚就會豎起挪動其中的四只,如此也可以減少接觸在地面上的軀體的拖曳力。與它們的祖先一樣,毒液仍然是沼澤章魚對付掠食者的強大秘密武器。

















兩億年後

翼飛魚
自二十一世紀的鱈魚進化而來,它已進化出翅膀,能夠飛行。一旦在海洋中發現獵物,翼飛魚會以每秒八次的頻率拍動翅膀,迅速衝過去展開獵殺,是銀殼蝦的天敵。它在海面上休息,藏身於沿岸的懸崖峭壁中,習性很象海鳥。 在從游泳變為飛行的過程中,它的身體結構發生了某種改變。胸鰭變成了翅膀,而魚類用來擺動推進身體的尾鰭旋轉了九十度,從而能上下襬動,幫助翼飛魚騰空而起。失去作用的魚鰾,如今變成了肺,而強有力的下頜和鋒利的牙齒伸出了嘴巴,以便能抓住水中的獵物。









泰拉蟲這些昆蟲早在二十一世紀前就已存活了六億年,而在兩億年後的未來,它們仍然生生不息。 泰拉蟲居住在由女王統治的領地中,它們每個都有一項特殊的任務。有的泰拉蟲負責運輸,搬運其他的泰拉蟲;有的身體裝滿水,負責給其他泰拉蟲餵水;而有的是衛兵,負責保衛領地。 每只泰拉蟲都有一個頭、一個身體,有的器官提供養料,有的器官儲存秘密化學物質;但大多數泰拉蟲都沒有腿,只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除外,而它們的工作就是搬運其他的泰拉蟲去執行各自的任務。充當衛兵的泰拉蟲能從嘴中向對手吐出一種化學物質,它們也是騎在負責運輸的泰拉蟲背上守衛領地的。 在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溫帶,一個白蟻巢中居住著一百萬隻白蟻,它們會建造精巧的蟻巢,以木材為食。而其他白蟻和它們的後裔泰拉蟲一樣,以地下蘑菇為食。





大王陸魷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體型和大象差不多。它沒有骨骼,但有粗壯有力的腿,以支撐重達八噸、高達2.5米的身體。它的觸須長約六英尺,能抓取水果和樹葉。 在從海洋到陸地的轉變過程中,它已進化出一套強壯的肌肉系統以支撐體重。它的腿部肌肉呈垂直和圓形。它能通過腿的交替運動,行走自如。當停下休息時,它會用類似軟骨的肌肉來彎開腿,形成一個支撐座承受身體重量。 大王陸魷能通過位於前額上的口腔進行呼吸,併發出可怕的聲音。


      

影片:Discovery未來狂想曲                     



Discovery 2008鉅作 「未來畫唬爛」五億年後的生物


魚鰾

魚鰾(資料來源:黃基礎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

      
魚生活於水中本身的質量比水重,因此魚體內必須有產生浮力的機構或器官,以抵消體重並使身體能浮在水中而不致下沈,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藉游泳而能浮在水裡,游泳時,利用身體與鰭的作用宛如水翼一般,使得魚體能在水中上下游動,但必須不停地游才能保持身體的位置不致沈下去,有些魚藉著搧動胸鰭,而能像直升機一般地上下游動自如,可是這樣的游法是消耗能量的。為了避免消耗過多的能量,許多魚的體內會含有質量輕的物質,例如烏賊會有氯化銨液體,氯化銨的密度是 1018 c,比海水輕(海水的密度是 1026kg/m3),因此,氯化銨在體內宛如浮筒一般,鯊魚體內含有脂質層(密度介於 860 ~ 930 kg/m3),而許多的魚體內則有,氯化銨與脂質的優點是不致於被壓縮,其體積不會因魚體上下游動而改變,但是這些物質也不見得比魚體本身輕多少(例如肌肉的密度是 1060 kg/m3),所以,含量必須多才能達到浮力的效應,就這點來看,鰾顯然是較優良,質輕且又充氣,其缺點是會被壓縮,因此,鰾的體積會被水中深度靜水壓的作用而改變,以至於其浮力作用會因魚在水中上下游動而改變。 

  水深每增加 10 公尺會增加靜水壓 1 大氣壓力,換言之,當魚從水平面游入 10 公尺深時,魚鰾所承受的壓力加倍,體積因而減半,如此一來,魚的密度反而增大,更容易下沈,同樣的道理,當魚從深水游到較淺的位置,魚鰾體積脹大,密度變小,表面上看起來,這對魚體向上游反而是有利的,但是由於魚鰾體積隨水深淺而改變,會導致魚上下游時非常不穩定,有一個方法可以改善,那就是在上升時,鰾內的氣體被拿走一部分,而當往下游時則又有氣體加到鰾裡去,如此,則鰾的體積就不致於因魚體上下游動而改變太大,魚在水中生活,確實具有這種的能力(或機制)來調整鰾內的氣體,使鰾的體積在某一水深範圍內維持相當的恆定。

  硬骨魚都有魚鰾,這是胚胎時期從前腸演變而來的,因此,有些魚的鰾與消化道間有管子相通,這種魚只需在水平面吞下氣體就可從這條相連通的管子進入魚鰾,或是藉分泌方式將氣體泌入魚鰾,同理只要打噎就可將鰾內的過多氣體排出;相對地,有些魚在成長之後,這個管子消失不見,這種魚就無法吞下氣體或打噎,只能靠特殊構造將氣體泌入鰾內或從鰾把氣體吸收掉以調節鰾的體積。魚鰾的壁有一層銀白色的物質,主要是由鳥糞嘌呤次黃鹼所構造,對氣體是不通透的,因此,魚鰾內即使處在很高的壓力下也不會漏氣,若將這層銀白色物質去掉,則魚鰾對氣體的通透性會增加 100 倍。

  與魚鰾之間沒有管子相通的魚類,其魚鰾壁上有一種特殊的腺體,叫做氣體腺,通到氣體腺的血管系統很特別,動脈在進入氣體腺之前會先形成許多平行的微血管,從氣體腺出來的靜脈也是會再分成許多平行的微血管,這兩種微血管分別稱之為動脈微血管與靜脈微血管,據估計鰻的動脈微血管有 116,000 條,靜脈微血管有 88,000 條,這兩種微血管彼此間並排在一起,形成血液流動對流現象,彼此相距只有 1.5 μ,可是互相接觸的面積卻高達 100 平方公尺,這就是所謂神奇微血管網狀組織。這些微血管很長,達 2cm ,深海的魚甚或更長,流經神奇微血管網狀組織的血流量並不多,據估計大約只有 0.4 ml,構成了所謂對流交換器



資料來源:Suonge老師的Xuite日誌

        多數的硬骨魚類在體腔上部的消化管和脊椎間都有鰾,鰾的功能說法不一,但一般認為具有調節魚體比重、呼吸、聽覺補助和發聲等作用,鰾的形態也不一。鰾的主要功能是調節魚的體重。魚的比重比水大,藉著鰾內氣體的增減,隨著水深的不同而機動調整,這樣一來,魚在水中運動就不必太費力氣。鰾的構造中,有由血液中吸取氣體的氣腺,以及將氣體送回血液的卵狀體部分。鯡、鯉類的鰾具有氣道與食道相通,多餘的氣體可經由口吐出,也可從水面將空氣經由食道吸入,再送回鰾中。鰾長得像長型的氣球一樣,位於魚身體的中央,利用控制鰾充氣與否的狀況,搭配魚鰭的擺動,可以控制魚類往水面或是水底游。如果你看到魚【翻白肚】,表示這條魚已經無法控制鰾充氣的狀況,通常代表這條魚【快死了】,或是【已經死了】。

         


圖中黃色的部位就是魚鰾。(圖片來源 台灣脊椎動物誌上冊)資料來源:小胡桃姊姊

    並非所有的魚,都具有魚鰾!像鯊魚、魟等這類的「軟骨魚」,或是只生活在海洋底部的底棲性魚類如比目魚,就不具有鰾,而腔棘魚魚鰾裡充滿了脂肪。


 


環境保育公約

拉姆薩公約  資料來源:五股溼地樂園

       
由於全球的溼地不斷遭到破壞,溼地面積嚴重縮減,導致水鳥大量減少,為了讓全球的人們了解溼地的重要性,加入保護溼地的行列, 1971年2月2日有23個國家在伊朗的拉姆薩城簽訂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特別是水鳥棲息地」,因此這個公約又稱為「拉姆薩公約」。目前拉姆薩公約有一百四十多個會員國,溼地總面積達一億二千二百多萬公頃。簽署公約的各締約國,都要在該國境內至少指定一個「國際重要溼地」,認同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考慮到溼地的調節水份循環和維持溼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基本生態功能。並相信溼地是具有巨大經濟、文化、科學及娛樂價值的資源,她的損失將不可彌補,期望能在現在和將來阻止溼地逐步被侵蝕及消失。同時,也承認季節性遷徒中的水禽(指生態學上依賴於溼地的鳥類)可能超越國界,因此牠們應被視為國際性資源,並確信國內政策與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相結合,以確保對溼地及其動植物的保護。

  公約的目的,在於保護溼地,特別是水鳥棲息地。溼地係指沼澤、沼泥地、泥煤地或水域等地區;不管其為天然或人為、永久或暫時、死水或活水、淡水或海水、或兩者混合、以及海水淹沒地區,其水深在低潮時不超過六公尺者。

  在每年2月2日「世界溼地日」這一天,各個國家會舉辦相關的環境教育活動,藉以推廣溼地保育,提醒大家要關懷溼地。



生物多樣性公約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世界各國在1992年6月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上,共同簽署「生物多樣性公約」並於隔年底生效後,即展開生物多樣性的相關工作,為了實行公約的三個目標:維護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及惠益均享其資源,所有締約國定期召開大會,並以2010年為目標,力求於期限前讓生物多樣性滅絕的速度大幅度減緩。聯合國192個成員,目前擁有190個締約方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堪稱全球最重要的國際公約組織。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因此不能加入,只能以台灣觀察員身分參與。台灣雖然不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無法與其他會員直接交換訊息及互相協助,然而台灣及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趨勢牽動著我們及每一位地球成員的生活,

        5月22日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華盛頓公約  資料來源: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全名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係於1973年6月21日在美國首府華盛頓所簽署,1975年7月1日正式生效。目前共計有171個締約國。華約的成立始於國際保育社會有鑑於蓬勃的野生物國際貿易對部分野生動植物族群已造成直接或或間接的威脅,而為能永續使用此項資源,遂由世界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領銜。

  華約的精神在於管制而非完全禁止野生物的國際貿易,其用物種分級與許可證的方式,以達成野生物市場的永續利用性。華約管制國際貿易的物種,可歸類成三項附錄,附錄一的物種為若再進行國際貿易會導致滅絕的動植物,明白規定禁止其國際性的交易;附錄二的物種則為目前無滅絕危機,管制其國際貿易的物種,若仍面臨貿易壓力,族群量繼續降低,則將其升級入附錄一。附錄三是各國視其國內需要,區域性管制國際貿易的物種。



4月22日 世界地球日。



斷裂生殖

斷裂生殖      [參考資料: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生物下冊講斷裂生殖時,舉了一些生物為例,我個人認為不太適合:若是因為外力斷裂,而能再生者,應該只能歸屬於再生能力較強!若是界定於生殖時,應該要找以繁殖為目的而產生此行為的例子較好,如海葵、海星可自行斷裂繁殖。而軸孔珊瑚、渦蟲,及某些種類的蚯蚓因外力斷裂後,只能算再生能力強而已!  











(右圖:
台灣岩礁海岸潮間帶常見的管海葵(Aulactinia sp.))



(左圖:以觸手捕捉小魚為食)



      管海葵屬於海葵科,大小僅有1-2公分,並不像珊瑚具有骨骼骨針,也不會形成群體,通常行單體生活,並起以吸盤狀的足盤僅僅的吸附在岩石上。所以輻射對稱的體制,相當適合這種行附著生活的生物,同時生殖時海葵也會由身體的任一對稱線(下圖左)開始縱割,逐漸再把身體沿著對稱線分成兩半(下圖右),公平的分配身體的組織,而形成兩個在遺傳上一模一樣的個體。因此,所我們可以在海邊發現正在分裂中的海葵個體,好像被從中間被掐過變成兩隻相連,兩個分裂中的個體似乎會以足盤朝著不同的方向,把身體分裂,最後分類的傷口會縮小癒合,最後各自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


  

        

     

         許多軸孔珊瑚具有斷裂生殖的能力,軸孔珊瑚的生長模式是分枝繖型,但是在颱風或環境中水流變強時容易發生斷裂,斷了的珊瑚枝片段在水流的運用會被散佈到其它的地方,若該地環境適合生長,這個斷裂的分枝就能繼續成長成為一株珊瑚,因此,藉由這個無性生殖的方式,會讓軸孔珊瑚再形成一個單一同源的族群。







      





         海星是棘皮動物,有的種類海星的腕會自動斷裂,而斷了腕的海星,會由斷裂處又長出新的腕,而每一隻斷掉的腕可以慢慢再長出其它四隻腕,而且繼續長成一隻完整的海星,以這種斷裂方式,可以繁殖出和自己本身遺傳組成一模一樣的個體,而且整個成長到達成體的過程時間短,很快又能繁殖下一個”分身”。



【左圖】斷了腕的海星,由斷裂處又長出新的腕。【右圖】斷裂的多孔海星的一個腕,又新長出其它四個腕。


蚯蚓

蚯蚓的再生能力-笑話篇(引用自jlcs0719's Blog) 

 蚯蚓  資料來源:台大無脊椎動物網          

左:正蚓腹面外觀圖   

        環節動物(Annelida)貧毛類(Oligochaeta)。呼吸作用主要是經由皮膚進行。蚯蚓的身體分節,體外分節的溝恰巧在體內形成隔膜;各節的寬度不一,通常在身體前端與環帶上的節較寬。口開於第一節,背側有一口前葉懸於口之上。
 

     蚯蚓摸起來又有點粗粗的感覺,那是由於蚯蚓表面長有小刺狀的幾丁質剛毛,這些剛毛肉眼很難觀察到,目的在增加蚯蚓爬行時的摩擦力。 除了前兩節外,每一體節都有剛毛。不同的寡毛類擁有不同形式的剛毛,剛毛生於蚯蚓體壁的毛囊,可藉由肌肉控制伸出或收縮,並可與介質產生摩擦力來達到移動的目的。生殖剛毛在遠端具有像鉤子的構造,交尾時能提供對方物理刺激,有助於交尾的過程;其他的剛毛則可以在交尾時緊緊地捉住對方。剛毛在每一個體節圍成一圈,依其數目與分布可將蚯蚓分為正蚓形環毛形。正蚓形的每一體節有四對剛毛,位於腹部或側腹部成對;而環毛形的剛毛在體節上圍一圈而形成環狀,數目為50至100或更多,不過此剛毛環在中背部或中腹部有間斷。另外,亦有正蚓形與環毛形的中間形,或是在蚯蚓身體前端為正蚓形而在後端為環毛形的種類。

         蚯蚓體表開孔有雄孔、雌孔、受精囊孔、背孔以及腎孔:

  蚯蚓為雌雄同體,同時擁有雌雄生殖孔。在雄孔方面,屬於正蚓之種類,其雄孔位於身體第十五節的側腹部,亦有在十三節者,孔位於凹陷的裂縫中,有些種類之裂縫附近有乳突。不屬於正蚓的其他種類,其雄孔的位置則相當不同,其中巨首蚓之雄孔會與一或兩對前列腺孔相連。通常雄孔與前列腺孔均位於乳突上,或直接開口於外,而雄孔與前列腺若非結合成一個開口,就是互相分離並藉由縱向之生殖溝相連。

  雌孔通常為一對,位於節間溝或是節上,其位置亦是分類的依據,通常有位於12/13節間與位於14節上兩種。有時,兩個雌孔會結合成一個中央孔。

  蚯蚓通常具有二至七對的受精囊孔,亦有缺少者與只有一對孔者。受精囊通常位於腹部或中腹部之節間,但也有位於背部的,如友燮遠盲蚓。

  除了身體前端幾節之外,背孔位於陸生寡毛類中背線上的節間溝,開閉會受括約肌的控制;有些分類學者會將第一背孔之位置列為分類依據之一。背孔與體腔相通,可排出體液。

  環帶是蚯蚓表皮上一個馬鞍形或環形的構造,可產生卵繭,通常較為膨脹,亦可經由顏色來與其他體節區分。環帶上的節間溝較模糊不易見。環帶的位置與節數於各種不同寡毛類均不同,例如正蚓科蚯蚓之環帶位於體節前端、生殖孔之後,由22至38節間之任一節開始往後的4至10節;而巨首蚓科蚯蚓之環帶則位於更前端,於第14節或之前開始,故其環帶會包含雄孔與雌孔。有些水生或半水生的蚯蚓,以及一些陸生種類的蚯蚓,只有在形成卵繭時才會出現暫時性的環帶。

  
環帶位置可用來作為分類的依據,尤其是正蚓,因為每一種蚯蚓的環帶位置與節數都是固定不變的,環帶位置是由第一節與最後一節來定義的,例如26,27— 31,32表示從26或27節開始到31或32為止。台灣常見的蚯蚓~環毛蚓屬(剛毛環生),環帶位置在 14-16 節,也就是由 14、15 及 16 三節癒合成環帶,環帶出現後,終生不會消失。也有一些種類的環帶要到生殖時期才會出現,而過了生殖期後環帶即消失。

        當成熟時,將卵產於卵繭(在脹大的環帶內形成,俗稱「蚯蚓蛋」。 ) 當中,再將卵繭推送至前節。孵出的年幼個體直接在卵內發育,與成體形態相似,並不經過幼體期 。然而,某些蚯蚓種類也具有孤雌生殖的方式。

        目前世界最長蚯蚓的記錄是澳洲蚯蚓,可長達 3 公尺。




     有人問到關於蚯蚓的『斷裂生殖』,其實我個人比較傾向將蚯蚓說成『再生能力較強』。特別從網路上整理些資料:[來源:台灣蚯蚓資料庫]

     蚯蚓的身體是由50-500個相似的環節構成(一般大約有150個體節),切在11節之後、36節之前,幾乎是致命的!當蚯蚓的前端被切掉不超過10節時,會再生出4或5個新體節。有時會有一些異常的再生現象發生,例如:在蚯蚓的第十五節以後切斷,它就不能再生頭部,只會長出一個缺腦袋的尾狀體,成爲一條具有兩個尾巴的變態蚯蚓。在自然界裏,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種蚯蚓。再生的現象是相當有趣且吸引人,但目前我們對再生現象的生理及發生機制仍了解不多!

     蚯蚓的前端及後端皆可再生,但以尾部的再生速度較快;切斷部位的組織會形成環狀,開始再生,通常2-3個月會再生完成。再生出來的體節數目決定於原本身體剩下的體節數,若剩下的身體愈靠近前端的部位,則再生的能力愈差。Moment在1953年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蚯蚓無法在切斷後再生出與原來相同的體節數,而他認為這種生長與電壓有關,即蚯蚓的前端與後端會有電壓差,若兩端的電壓差小於一個定值,則蚯蚓就無法再生,但目前這一個假設仍未有任何證據來支持。有些實驗結果顯示,再生能力與神經系統的完整性是相關的,若將蚯蚓切開後,保留部份的神經,則蚯蚓可再生;若將神經完全切除,則它們就無法再生;同時也有一些證據顯示溫度會影響再生,夏季的再生速率較快,而且年輕的個體再生的能力及速度都比年老的個體強。

     另外一個現象是:當我們抓蚯蚓時,牠會斷裂一截尾巴,這是因為蚯蚓能以碰觸的方式感應環境的變化,一些震動或搖晃的刺激,會使蚯蚓產生扭動,若是刺激再加重,牠會產生一種現象叫自割,也就是身體的尾部會斷裂一截。有人認為自割是衰老的象徵,但是年輕或年老的B. zeteki蚯蚓個體皆會有自割現象,甚至有些種類的自割行為在年輕個體中較年老的快速。一般自割的長度可以達身體的1/3或1/4,但是對於自割發生的原因及機制,目前仍是不甚明白。  


水母

水母幽浮水母(Moon Jellyfish)學名:Aurelia auriea

      左圖為一般市面上常見半透明的水母,俗稱海月水母。分佈於世界各大洋溫 水域到暖水域,為腔腸動物。中央是牠的胃;傘緣四周的細絲是觸手, 胃下4條綵帶般的口腕為捕食工具,以浮游生物為食, 身體膠質,含近98%的水份。

         水母的繁殖方式很特殊,是由兩種不同世代交替進行的;水母一般是雌雄異體,精卵排出體外,行體外受精。也有精子游到雌體體腔中進行受精。受精卵發育為浮浪幼蟲後沈入海底,固著於堅硬基底上,發育成螅狀體(水螅體)。這段生活史稱為有性世代。螅狀體以橫裂方式形成橫裂體,橫裂體頂端的碟狀的個體,依次脫離母體,便形成碟狀體,碟狀體即是小水母,發育後成大而複雜的水母體。這種以無性繁殖的時期稱為無性世代。這種生命史包含有性世代及無性世代現象者,稱為世代交替。也因為如此的生殖方式,海月水母在春季水較溫暖及光線較充足時,便會集結在水流較緩且食物較多的海灣或潟湖區進行生殖行為。



                                           

上方紅色部分是水母的胃,白色部分為生殖腺



水母化石


奇摩新聞~鯊魚單性生殖?

研究發現:鯊魚可單性繁殖                        

     北愛爾蘭和美國科學家一項研究發現,雌性鯊魚可以自行將卵子受精,而無須雄性鯊魚的精子也可繁衍後代。科學家分析了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一條2001年在動物園內出生的雙髻鯊的DNA,證實牠的出生並沒有涉及到任何雄性鯊魚。這是頭一次經由科學證實,鯊魚可以單性繁殖。單性繁殖在某些昆蟲中很常見,但在爬蟲類及魚類中就很罕見。



     問題:卵子和誰受精


絛蟲

絛蟲(超連結:目錄照片 + 絛蟲 + 貓身上的絛蟲影片 

         絛蟲屬於扁形動物門,絛蟲綱。
絛蟲為雌雄同體之內寄生蟲,長而扁平。蟲體無口無肛無體腔及消化道,靠節片體表吸收小腸內半消化食物。蟲體包含有:

(1)頭節:通常具有吸盤、鉤,或吸溝。  

(2)頸:介於頭節及體節間之無分節部份。

(3)未成熟節片

(4)成熟節片:一個節片內同時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統,並開始排精。受孕後即是妊娠節片。

(5)妊娠(受孕)節片

        每一節片通常含有12對之雌雄生殖器。蟲體體長自數公分至數十公尺不等。頭節一般為球形,具24個肌肉質吸盤,有的有鉤。頭之前端有一突起,稱吻具1至數排之鉤。有時鉤甚小而不易發現。蟲體由節片構成,自頭部往後生出。前側年青且體小,往後則逐漸成熟寬大。節片之數目隨絛蟲種類而異。蟲體靠前端之節片先出現雄性生殖系,再往後側才出現雌性生殖系。凡是生殖系已達成熟,且開始進行生殖作用之節片均稱為成熟節片。當蟲卵受精後(節片間相互受精或單獨節片自體受精)生殖器便退化,只留下充滿受精卵之子宮。此節片特稱妊娠節片其於成熟後節片隨寄主糞便排出體外。擬葉目絛蟲之妊娠節片則於雌生殖孔下方另具排卵孔,直接將蟲卵排出體外,當卵排完後後衰老之節片再分串排出體外。

        囊尾蟲(cysticercus):由含頭節之囊胞所構成,重要之例子如下:

(1)寄生於犬之胞狀絛蟲其囊蟲特稱為細頸囊蟲,主要出現於豬、牛、羊之腹腔,其形成過程要是六鉤幼蟲穿過肝臟後進入腹腔,於腹腔形成囊蟲。若幼蟲不幸攜帶了泥土中常有之梭菌
在壞死並缺氧之局部肝組織內發育,則會分泌細菌毒素造成中毒,特稱黑病

(2)寄生於人之豬肉絛蟲
其囊蟲特稱為豬肉囊蟲,主要出現於豬之肌肉中,人若食入不熟之含囊蟲豬肉則感染,豬肉絛蟲又稱有鉤絛蟲

(3)寄生於人之牛肉絛蟲
其囊蟲特稱為牛肉囊蟲,主要出現於牛之肌肉中,人若食入不熟之含囊蟲牛肉則感染,牛肉絛蟲又稱無鉤絛蟲

(4)寄生於犬之羊肉絛蟲
不只牛肉豬肉魚肉可以感染,就連老鼠、雞鴨等鳥類、狗狗或貓咪等,都會有絛蟲。而且絛蟲真的可以長到數十公尺長喔!!!所以吃東西還是熟食、衛生、乾淨的比較好!

        囊尾幼蟲生活史最終宿主是人,中間宿主是豬。人同時也可以成為異常中間宿主。一般情況下,豬在吃了有絛蟲卵的食物後,絛蟲卵在豬體內胃酸和酶的作用下開始腐化,生出六鉤蚴。六鉤蚴接著進入豬的循環系統,最終在肌肉組織、腦組織等地方停留,發育成囊尾蚴,並被豬組織包圍形成一個囊。當人吃了未徹底煮熟的有絛蟲囊尾蚴的豬肉(俗稱「米豬肉」)後,囊尾蚴在人體小腸發育成豬肉絛蟲成蟲,頭節掛在小腸壁以吸取營養和並分生出節片以繁殖後代。 

        特殊情況下,人偶然進食了豬肉絛蟲卵,蟲卵發育出的六鉤蚴可能通過人體循環系統循環到腦組織或者眼球裡發育成包囊,危及人體健康甚至生命。(牛肉絛蟲不會有這種異常生活史) 

        感染豬肉絛蟲成蟲,人體會面黃肌瘦,無力等。感染囊蚴,如果囊是在腦,人會出現癲癇,如果數量過多會死亡。如果囊蚴寄生在眼球,會出現失明 

        診斷:檢查糞便,看有沒有蟲卵和妊娠節片。


鴨嘴獸

鴨嘴獸(單孔目鴨獺科)

     

        鴨嘴獸,卵生的哺乳類,澳洲。
牠們的嘴巴就像鴨子扁扁的口喙一樣,四肢很短,五趾具鉤爪,趾間有蹼,酷似鴨足。尾巴扁平,身體為黑褐色,有濃密的毛髮。 在省立博物館的標本櫥裡,還能一睹牠們的「遺容」。 體型不大,體長約30--48公分,尾長在10到15公分間,體重約0.5-2公斤。除了哺乳期外,鴨嘴獸一生都過著著獨居的生活。它們喜歡棲習在河川或湖岸邊,用牠們那銳利而且帶有蹼的腳在水中來去自如,並在 河岸、湖邊的岸上,扒洞居住。夜行性動物,清晨和黃昏,是鴨嘴獸獵食的時光,鴨嘴獸沒有牙齒,但是嘴部感覺很敏銳,肉食性,覓捕甲殼類動物、蚯蚓及其他蠕蟲為生,食量很大,每天所消耗食物與自身體重相等。壽命約15歲 。


右圖:鴨嘴獸的蛋[圖片來源]        在生殖季節裡,母鴨嘴獸會用爪在溪流岸邊挖一條長隧道,在一端築一個巢。每次生蛋一~三個,十天後就孵化。懷孕期約2個星期。小鴨嘴獸孵化後會從母獸腹部泌乳孔吸吮乳汁維生,然後慢慢發育,經過四個月的哺乳期,才能夠獨立生 活,但是要到兩歲半才算是成年。在雄性鴨嘴獸後腳的趾上有刺,內連毒腺,內存毒汁,噴出可傷人,幾乎與蛇毒相近,這是牠的“護身符”。 (圖片及資料來源:高雄市陽明國小+海山國小)


        鴨嘴獸的毛皮可製皮貨,所以曾經遭到大量捕殺,後來澳洲政府下令禁止狩獵,來保護牠們。

       鴨嘴獸在水底活動時,眼睛、耳朵跟鼻子都是關起來的,就靠著喙部的感電受體,鴨嘴獸就可以偵測到旁邊有沒有其他動物經過。也因為牠們是如此靈敏,又生性內向害羞,兩百多年來的科學家上山下海,吃盡苦頭,卻還是看不透這種奇妙動物。1799年鴨嘴獸標本第一次登陸英國,震撼西方世界,歐洲人好不容易才相信這不是好事者的惡作劇天底下真有這種生物,並驚呼其為“不可思議的動物!       



        所謂單孔類動物,是指處於爬蟲類與哺乳類中間的一種動物。雖比爬蟲類進步,但尚未進化到哺乳動物。兩者相同之處在於都用肺呼吸,身上長毛,且是內溫動物﹔而單孔類動物以卵生繁殖,保留了爬蟲類動物的重要特徵。


暢遊自然_生物e教材 :裡面有鴨嘴獸的卵小鴨嘴獸圖片。

知星摩人之時光機

Sciscape新聞-鴨嘴獸X檔案





紅潮

紅潮(資料來源:香港紅潮資訊網路 http://www.hkredtide.org/big5/red.html)

       
 在這裡,我們不談政治。我們要談的紅潮主角是屬於原生生物界甲藻門 (Pyrrophyta) 的藻類。甲藻又稱為渦鞭毛藻 Dinoflagellates (or Dinophyta),由於它的葉綠體可能來自隱藻類 (Cryptomonad)、 金黃藻類 (Chrysophyta)或綠藻類 (Chlorophyta) 故其水華呈現的顏色十分豐富,紅、橙、黃、綠、藍、棕均有。因此,紅潮不一定是紅色的。
這一種自然生態現象又稱為藻華。大部分的紅潮是無害的,有少數的藻類品種引起的紅潮,會令魚類死亡,另外有些藻類,即使在低濃度情況下都有機會產生不良影響,產生毒素污染海產或對人體有害。我們稱這些有不良影響的藻華為“有害藻華”。

        紅潮能大量毒殺海產,對海洋生物和人類有害的紅潮主要分為夜光藻裸溝藻。大量紅潮呼吸時,會大量減低海水的含氧量;及因其細胞大,黏在魚鰓中,阻礙魚呼吸,因而使其缺氧致死。專家稱,吃過受紅潮污染的魚,會出現輕微麻痺、嘔吐或腹瀉,但患者很快便康復。若吃了受紅潮污染的具殼類海產物,後果則很嚴重,除嘔吐、手痺外,還可能會令人神志不醒或失去記憶。 有哮喘或肺病的人,若接觸紅潮水會病發,因為受污染海水的毒素,會令他們的上呼吸道受感染而病發,即使一般人也會出現氣抽搐似哮喘的徵狀。此外,一般泳客接觸紅潮水,會出現皮膚發炎及眼腫,而飲了紅潮水之後,則可能有輕微肚痛的情況。

        要形成紅潮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發生。因為在紅潮形成前幾天必須有陸上的降雨,然後經由河流將含鐵的腐質酸(humic acid)帶入河口,其次在紅潮初形成時,要有充分陽光並有向陸上吹的風,而且海況亦須配合適度的潮水及有湧昇流。而潮水及湧昇流又和潮汐及季節相關。因此,紅潮常在春夏交接之間,於大雨過後天氣放晴時出現於河口海域,是有以上脈絡可尋的。 (資料來源:海洋大學陳衍昌藻類網址)



有害藻類:左圖~鏈狀亞歷山大藻

有害藻類:右圖~赤潮異彎藻




銀杏~裸子植物活化石

銀杏Ginkgo biloba L. (資料來源: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

銀杏的雄花穗

        銀杏科僅有一屬一種,是冰河時期的孓遺植物,目前僅中國大陸具有野生族群。日本學者更發現銀杏具有會游動的精子,此為首次發現植物也有會游動的精子。 到了秋冬之際,銀杏的葉子便會由綠轉黃並且落葉,他的葉形是少見的扇形,因此是非常受歡迎的庭園樹種,特別是在日本,廣泛的種植銀杏作為行道樹和庭園樹種,在台灣要看到較大片的銀杏林,主要就是在溪頭森林遊樂區,那裡也是台灣重要的銀杏母樹林。

(左圖資料來源:台大農業陳列館)


        銀杏擁有一般裸子植物所沒有的闊葉型葉子,具其特殊之扁形扇狀葉。雌雄異株,雌株需有雄株相伴而生才能授粉結果,種子核果狀,外種皮肉質有毒,熟時呈金黃色而有奇臭,灰白色內種皮質硬,有二條縱稜,即俗稱的「白果」或「銀杏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戰,長崎和廣島遭受原子彈轟炸之後,草木不生,只有銀杏最先冒出芽來,銀杏生命力之強,超越原爆核塵,自在永恆。2億5千多年前,當恐龍掌控這個地球的侏羅紀時期,銀杏已經是最繁盛的植物之一。地球生命歷經千億年的變動,只有銀杏仍保持著它最原始的面貌,成為地質古生代下,二疊紀的孓遺植物,在生物演化學上更是最珍貴的「活化石」。而銀杏的生長祕密,很簡單,就是十分緩慢。因此,銀杏又稱為公孫樹,因為從萌芽至結子,至少需要60年的時間,也就是當樹種下,要到了種樹的人當上了爺爺之後才有結果的能力。

        神奇的銀杏,一直是中國古老的藥材。草本綱目中記載,銀杏的果實(白果),具有定喘止嗽的功效。銀杏葉則被用來治療胸悶、心痛,改善心腦血液循環,降低膽固醇、改善高血壓等症狀。銀杏樹的樹根,傳說可以用於滋補強壯,改善虛弱體質。對中國人而言,銀杏可說是神奇的醫療之樹。銀杏許多傳說中的神奇療效,在科學實證的檢驗下,最顯著的包括:

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  德國學者從銀杏葉萃取菁華分析其成份,發現銀杏葉中的黃酮體、雙黃酮體、銀杏內酯類化合物等成份,能活化血小板功能,使血液不會凝結成塊,它同時能使血管擴張,促進動脈與靜脈的血液循環,因此能預防心血管疾病、腦血栓與中風。

增強記憶力,預防老人癡呆症 傳說中,銀杏葉能改善記憶力、活化腦部功能。這些傳說,現在也有了科學實證的支持。美國紐約醫學中心在1997年公佈一項研究結果,證實銀杏葉能減緩老人癡呆症的病情惡化。這項研究是自銀杏葉中提煉出一種稱為EGb761的物質,他們讓309名老年癡呆症患者服用後,追蹤他們的病情。發現他們病情惡化的速度比服用安慰劑的對照組病患要慢上六個月,研究也發現這些病患的記憶力有所改善。他們也將銀杏葉的療效與其他用來治療憂鬱、沮喪等症狀的藥物比較,結果發現,銀杏葉濃縮制劑的效果與經常被用來治療老人癡呆症的藥,效果相似。

抗氧化作用 銀杏葉中含有大量的黃酮體,根據許多研究,黃酮體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能使身體免受自由基的破壞。所謂自由基是指身體中一種不穩定的份子,它會破壞身體組織與健康的細胞,使人容易生病。自由基產生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基因突變、疾病、老化或環境污染等等,抗氧化劑能預防自由基的形成,進而使身體更健康。在德國,銀杏葉制劑已被廣泛做為許多疾病的合法用藥,包括用來治療癡呆症,耳鳴。由政府成立的德國天然藥草研究委員會也建議銀杏可用來治療大腦功能不足。不論在德國、美國、日本或中國大陸,關於銀杏的研究還在紛紛出爐中,銀杏葉也成為許多國家所風行的健康食品。

     來自古老世紀的銀杏,給了許多人新的希望,但似乎也承載了過多的期待,畢竟銀杏不是萬靈丹。銀杏葉雖能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如果病人同時在服用其他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用藥,如阿斯匹靈,就可能造成危險。銀杏也可能與其他藥物起作用而引起不可知的危險。在美國就有人在服用高劑量的銀杏葉萃取液數天後,發生中風的案例。而在一般健康食品店中的銀杏葉製品,成份與實驗室中的銀杏葉萃取物並不相同,因此也不會有相同的療效。如果想要使用銀杏葉來改善健康,最好能先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且與醫生討論後再使用。(資料來源:康健網站)

特殊蕈類簡介

鱗柄白鵝膏 (招魂天使)      Amanita virosa (Fr.) Bertillon

 (資料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傘菌目
鵝膏科。中至大型菇菌,全體白色。菌蓋初為鐘形至圓錐形, 後呈平展形,惟菌蓋中央為淡黃色圓頂狀突起,濕時具黏性。菌褶密,具小褶,褶緣為鋸齒狀。菌柄表面具白色纖維狀鱗片,基部膨大如球狀且具白色袋狀菌托。膜質菌環極易脫落。本菌為單生性之菌根菇菌。子實體肉質且無味無臭,狀似可食,實含肝損害型之劇毒,誤食後嚴重損害肝、腎、心臟及腦等器官,致死率極高,故又名招魂天使生活在中海拔闊葉林地上。



黑孢塊菌(松露)  Tuber melanosporum    (資料來源:青少年資源工作中心)

        松露是法國與義大利美食,有食物中的黑金之稱…tartufi。這種珍貴的野生香料廣泛地使用在各種料理上,只要加上一點點,就可以讓這道菜變成珍饈佳餚,所以當然是所費不貲。 松露這種蕈類非常神奇,通常生長在橡樹附近的地下20公分處,它的香味超越人類的鼻子所能感受的限度,採收者都是訓練狗或豬來發掘鬆露所在地,根據研究,松露的味道類似公豬的荷爾蒙味道,所以,母豬可以敏銳地察覺(母豬大概想不通,公豬為何躲在土裡)。


     黑孢塊菌的生長季節是在秋末到初春之間,它有很獨特的氣味,並單獨地淺埋在樹根邊,屬於塊菌科的蕈類,形狀是不規則的塊莖,粗糙的外皮由許多小小的多角形疣組成,表面為煤黑色。表皮內的褐菌肉不但有白色脈紋,而且很堅硬。喜歡生長在溫暖的地方,所以生長地區侷限在法國南部、義大利和西班牙。







冬蟲夏草   cordyceps sinensis   (資料來源:元氣生活館)

        冬蟲夏草是寄生型生物,寄主為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的幼蟲。也是珍貴中藥材。外國人稱winter worm summer grass!『冬蟲夏草』是一種寄生於昆蟲內之真菌的通稱,此類真菌在冬天以昆蟲為寄主,利用菌絲逐漸把昆蟲的本體吸收,最後在夏季成熟並破蟲而出。

        冬蟲夏草的形成是蟲草菌的子囊菌侵入蝙蝠蛾的幼蟲體內,並占據其體腔,以其內臟為養料,長出無數新菌絲。菌絲交集在一起形成菌絲體,稱為子座。在秋末冰封前,子座由蟲體頭部長出,高約一公分,然後停止生長,在凍土中過冬;到了春天,氣溫逐漸升高,隨著雪溶,子座逐漸長出地面,時至九月下旬子座漸漸肥大,地下「冬蟲」已被啃食殆盡而亡。 目前的蟲草品種共有
400多種。

        本草綱目記載,冬蟲夏草具有滋肺陰、補腎陽。滋肺陰包括保護呼吸器官,免於感染、減輕氣喘及改善咳嗽補腎陽則包括調節荷爾蒙分泌及新陳代謝、強化性功能,預防陽痿、改善更年期症候群、抵抗慢性疲勞、增強體能及恢復精力。冬蟲夏草能夠抗疲勞、增強體能、強化性功能,主要是來自於本身所含的特殊營養素。冬蟲夏草含有人體所需的21種氨基酸及蛋白質、蟲草素、蟲草多醣、甘露糖醇、維生素B1B2B12EK、稀有礦物質、必需脂肪酸及固醇類(有助於性功能)。這些綜合性的營養素使冬蟲夏草在人體展現無以比擬的滋補、調養的功效。

冬蟲夏草影片(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