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螺

[圖片:中央研究院高中生命科學資優生培育計畫專題研究報告 ]

具有刺毒和美麗外殼的芋螺,以其特化的捕食器官與特殊的毒液系統,使牠在美麗的外表下隱藏著致命的危機。


芋螺在分類上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目前發現的芋螺約有五百餘種。在臺灣沿海各地,都有芋螺的蹤跡。屬於夜行性動物,平時喜歡藏匿在潮間帶的砂礫、石堆或珊瑚礁中。肉食性,多以魚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食魚類芋螺依攝食的方式,又可再區分成兩種:一種是利用含毒液的魚叉狀齒舌把魚類刺昏麻痺後,再以倒鉤狀的齒舌把魚類拉回口吻部攝食,過程相當迅速。如細線芋螺僧袍芋螺紫金芋螺等。另一種攝食的方式是利用如網狀的吻部把魚類網住後,再以含毒液的齒舌刺昏麻痺後食用,如鬱金香芋螺殺手芋螺等。  


齒舌是軟體動物用來攝食的特有器官,有多種不同的形態。而芋螺位於齒舌囊內的齒舌,是呈中空魚叉狀的矢舌型,有倒鉤,其內充滿毒液。芋螺在捕食前,先在毒腺內生成毒液,之後藉由毒球肌肉的擠壓,把毒液送到前端的口腔,裝填在齒舌囊內的齒舌中,一次裝填一根齒舌。裝填好毒液的齒舌,藉由口腔的肌肉擠送至吻部的前端待用,這時的齒舌就變成了具有毒液的魚叉。當芋螺準備捕食時,會利用其特化的長吻偽裝成蟲餌,等待獵物趨近後,把含毒液的魚叉狀齒舌射入獵物,使其麻痺喪失運動能力後,再以吻部食入。

         目前在多種芋螺毒液內發現的毒素,多半具有神經毒素性質,作用位置廣泛,能結合細胞膜上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及接受器或離子通道,進而干擾神經或細胞間訊息的傳遞,使獵物的神經、肌肉及心臟都造成傷害。有許多漁民及貝殼愛好的收集者,在撿拾或捕獲芋螺時,有不慎被其毒刺刺傷乃至死亡的案例。因此若被刺中毒時,應儘速就醫。有鑒於芋螺毒素在神經傳導上有其特殊的表現,專家學者致力於芋螺毒素特性的研究。例如從僧袍芋螺毒液中分離出可減輕疼痛的芋螺毒素所製成的止痛藥prialt。這種止痛藥因具有比鴉片類藥物效力強1000倍的止痛效果,且較不具成癮性,使得芋螺毒素在未來製造新藥方面有相當大的開發潛力。[資料、圖片來源:行政院國家科委會]

[右圖說明:從芋螺中取出的毒囊毒腺,毒液先在毒腺內生成後,藉由毒球肌肉的擠壓把毒液送到前端的口腔。]



3 則留言:

  1. 這ㄇ可怕 以前在海邊 我還 拿起來玩~~~

    回覆刪除
  2. 哈哈 ` 也吃的太快了八 .. - - + 真真真真酷 `

    回覆刪除
  3. 超噁心的

    之前在公視看到

    細細一條管子

    突然變喇叭花形狀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