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怪怪的生物

     有些生物的名稱,的確容易令人誤解!以下就舉些我筆記上的生物,附上簡易說明及圖片供參考:

魚狗:又名翠鳥
釣魚翁,具有高超的捕魚技巧。喜停於小池、小溪之突出樹枝上,或懸停於空中,看準水中的小魚蝦、甲殼類與水生昆蟲,便高速衝入捕食之,再迅速回到原位,迅雷不及掩耳的技巧讓牠贏得「釣魚翁」的美名。而牠的英文名字「Kingfisher」更把牠的捕魚技術闡釋得淋漓盡致!飛行時伴隨高八度的喞喞聲。休息時則會有節奏的上下抖動頭部,甚為可愛![圖片來源:捕光捉影花鳥間,雄鳥]

    
翠鳥之所以被稱為魚狗,有兩種說法:一是牠的捕魚動作快、狠、準,敏捷程度猶如狗一般;二是根據本草綱目狗、虎、獅,皆獸之噬物者,此鳥害魚,故得此類並名。魚狗體色相當出色,頭、頸、背、尾呈現美麗的藍綠色,並且帶有光澤,頭至後頸與翼上覆羽密佈藍白色細斑點,白色的喉部、橙紅色的胸部以下更讓整體色彩出現搶眼對比,因此,即使魚狗只有16公分的身長,搶眼的程度永遠吸引人的目光。牠們一年四季出現在台灣平地至低海拔之河川、溪流、湖泊、池塘、溝渠等濕地,關渡自然公園更是不時能見到牠們亮麗的身影。

     魚狗公鳥與母鳥外型類似,唯一不同之處,在於公鳥兩嘴喙全是黑色,而母鳥的下喙紅色猶如愛美的女性塗了口紅一般。公母鳥平常單獨生活,夏天繁殖季時牠們相互追逐飛翔,在水邊土堤築巢。可惜近年來水泥堤岸取代了土堤,繁殖的棲地減少,魚狗輕巧疾駛水面、同時發出「唧-」銳利鳴聲的景象逐漸消失在都市叢林之中。可喜的是,關渡自然公園近年來都有魚狗繁殖成功的紀錄,在二號賞鳥小屋中就可以觀察牠們育雛的情形。[資料來源:
關渡自然公園][左圖來源:alder的相簿,雌鳥]















泥狗有尾目、泥螈科、泥螈屬,因誤以為其能像小狗一樣汪汪叫而得名。產於北美東部的湖泊、江河和沼澤地。美國南部的種類普遍通稱水狗。成體長約18∼43公分,灰色或棕色,常間有稀疏的淺黑色斑點,尾鰭赤黃色。終身保留鮮紅色外鰓。附肢短小,具四趾;永久性幼體(直至性成熟之後還保留著鰓及其他屬於幼體的特),生活於池沼與湖泊的底層 。以小動物或其他水生動物的卵為食。體內受精,通常是在雌性納入雄性預先產於葉子或枝條上的精包之後進行,在卵完成受精之後產於水中黏連成串或成堆;胚胎從卵孵出即似其雙親。[資料及圖片來源:奇摩知識]

魚虎鱧科。名為小盾鱧日本人稱雷魚。原產地大馬印度緬甸,又稱泰國鱧魚食量大、繁殖力強、滿嘴利牙、攻擊性強,離開水面數小時後仍可存活,若水池乾涸,仍可藏身在汙泥底生存。顎寬大嘴,背部有似虎斑的條紋,又稱線鱧魚原引進做為觀賞魚,可能因成長快速及掠食性強被棄養。生性凶殘,連體型比牠大的青魚、大頭鰱、草魚都難逃被牠吞食的命運嘴巴張開比身體的直徑還大,連鋼絲釣線都咬得斷,成魚最大可長到接近四十斤,體長約一米三,相當於國小低年級學童體型。在水庫(日月潭曾文水庫…)內沒有天敵,不僅威脅本土物種,連在水面覓食的紅冠水雞都遭吞噬。[資料來源:奇摩知識][左圖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



蛇舅母日本人稱草蜥金蛇,台語唸起來就是妗蛇。「」即「舅母」,「蛇舅母的俗稱就是這樣子來的。右圖為梭德氏草蜥。身體修長,舌頭分叉,軀幹長最大可達6公分,尾長最大接近軀幹長4倍。雌體背面由頭延伸至尾部皆為均一的翠綠或深綠色,體型較雄體大。雄體除體背前半部帶有綠色外,後半部皆為褐色。晝行性動物,主食昆蟲及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常於森林邊緣的芒草上活動,夜晚會在芒草或其他植物上休息,並會自割尾巴,一次可產4~6枚蛋。為台灣特有種,以台灣南部居多。主要分布從平地到海拔1000公尺左右,蘭嶼分布數量較穩定。[資料來源: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