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感應

向性:向觸性、向光性、向地性

觸發運動:含羞草

捕蟲植物1:毛氈苔、瓶子草

捕蟲植物2:捕蟲植物的生長(快動作播放)

睡眠運動:酢漿草的一天

蕈類:蕈的生長(快動作播放)與孢子釋放




豬心影片

   講到心臟的構造時,網路上總是找不到適當的影片!今天,終於自己當導演,把豬心拍下來了…雖然有些血腥、又不夠專業,但是,總算有了以後能使用的影片教材了…


  每年這個時候,都買豬心來上課,學生『通常』也都很期待(還是有些學生不敢靠近!)課堂講解後,有些膽子大的學生,手指頭會學我一樣,在那幾條血管裡穿來插去的,好興奮呢!可是這樣拍出來,感覺就很…所以,最後只是用根折斷的筷子,很含蓄地來表達血流方向(教師手冊裡說用灌水的,試過了,但效果不好,看不出來水從哪流到哪?!)不配音,是因為:我怕講錯呀!然後,看哪時候我有空,就會再加上字幕說明…若需引用,請回應並註明出處!

解剖豬心影片:含灌水、豬心構造說明

冠狀動脈介紹

雞心解剖
血液循環歌之心事誰人知
你的脈搏我看得見 :阿簡生物筆記

生物烹飪課~豬心、血管、肝連、豬肺觀察"發現學習"事件簿...一個理化老師的murmur

用橡皮筋看靜脈瓣的存在阿簡生物筆記


呼吸系統

吸煙vs肺:肺泡構造



製作昆蟲氣管系統標本 阿簡生物筆記,可以看到很清楚的氣管系照片。

昆蟲的呼吸系統與循環系統昆蟲數位化博物館,介紹昆蟲的生理系統。

大多數的昆蟲依靠分佈體內的氣管呼吸。由體表的氣孔開始,經氣管幹氣管分支微氣管連接到體內各細胞,直接將昆蟲所需的氧氣運送給細胞。氣管在昆蟲體內由縱走氣管橫行氣管與許多的氣管分支廣佈在蟲體各處。而氣管系最後的連接部份稱為微氣管,可連接到組織細胞間甚至到細胞內。微氣管的管壁可任水分通過,其他氣管的管壁則無此特性。這種複雜的管路,我們把它稱為氣管系專門負責運送氣體。




反射

反射:不是大腦意識所控制的反應,用來應付外界刺激的緊急措施,可爭取時間、減少腦的負擔。例:

反射中樞在腦部遇風沙眨眼、吸入胡椒粉打噴嚏、望梅止渴...


反射中樞在脊髓手遇燙馬上縮回、膝反射



控制中樞在脊髓的反射 : 受器感覺神經脊髓運動神經動器









神經訊息傳遞(19秒):膝反射+感覺傳遞



神經訊息傳遞(51秒):訊息傳導



神經訊息傳遞(28秒):重點似乎不在膝反射?



光合作用--暗反應

光反應 google圖


水的光解電子傳遞鏈的進行產生能量。所產生的能量供應暗反應固碳作用



暗反應 google圖


固碳作用(利用光反應所產生的能量):把CO2轉換成醣類,存起來或利用。


暗反應二氧化碳轉換成碳水化合物的反應,在葉綠體的基質中進行。暗反應與光反應最大的不同,在於暗反應的每一步驟均需要酵素的催化作用才能進行,因此溫度對暗反應的影響較大。於適宜的溫度範圍內,暗反應反應速率隨著溫度的提高而增加,可是暗反應進行必須依賴光反應所產生的能量ATP及還原劑NADPH+H+,方能進行。植物於暗室中沒有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就是因為缺少ATP及NADPH+H+的緣故。[資料來源]

     光反應暗反應都需要光,都是要在白天(有光時才會進行)。很多人都以為暗反應都在無光下進行,這是錯誤的!暗反應與光照沒有直接關係, 故稱為暗反應。但暗反應仍然有些酵素(催化酶),需要光照下激活才會活化,進行暗反應。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暗反應就只能在暗處進行,這是翻譯問題 。 [資料來源]


一氧化碳中毒

當心冬天無形的殺手:一氧化碳中毒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毒物科 張明揚醫師/林杰樑教授]

     每逢冬天寒流來臨或是春節全家圍爐團圓,急診室裡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也增多起來。一氧化碳中毒主要原因是在密閉或通氣不良的空間中或室內,使用瓦斯爐、汽油等能源或燃燒煤炭,導致碳氫化合物不完全燃燒,產生無色無味的有毐一氧化碳氣體,很容易經肺臟吸收進入人體造成中毐甚至死亡。必須附帶說明的是一般俗稱的「瓦斯中毒」,指的其實是一氧化碳中毒;瓦斯本身會引起爆炸,但是除非發生氧氣排擠效應,一般不會引起中毐。其他可能的來源還包括停車埸或車庫內引擎排出的廢氣,火災前後悶燒產生的濃煙,甚至老煙槍的二手煙等等,都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本身無色、無味、無臭,一般人常在意外中毒時而不自覺,而終於產生嚴重的症狀。它主要毒性的機轉是影響氧氣的供給與利用,而造成組織的缺氧,特別是代謝速率很高的器官如心臟與腦部會影響最大一氧化碳和紅血球中的血紅素結合的能力是氧氣的230270,幾乎完全由肺部排出體外,因此吸入過多的一氧化碳可以取代血紅素上的氧氣,產生相對性的貧血。在另一方面,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的COHb會加強僅存的氧氣更緊緊的和血紅素結合,而使O2Hb到了組織時不易釋出。一氧化碳也可以和肌球蛋白(myoblobin)結合,而這方面的飽合能力在心臟為一般骨骼肌的三倍,因此心肌缺氧更容易發生,因此造成心肌收縮能力受抑制,及血壓降低,使血流及氧氣供應不足,缺氧現象更嚴重。 

     由於一氧化碳妨礙氧氣與血紅素結合,導致組織缺氧或細胞功能受傷害。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毒性依照暴露時間和濃度有所差異,輕微時會引起頭痛、疲倦、腸胃不適及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會喪失意識及死亡或變植物人,並常常造成多人或全家同時中毐的悲劇。一氧化碳中毒的毒性依暴露時間和濃度有差異,輕微時會引起頭痛、虛弱、嗜睡、腸胃不適及嘔吐等症狀,嚴重時會面色潮紅、脈搏快速、喪失意識甚至於死亡或變植物人。最特別的一點是常常造成許多人或全家大小同時發生相同中毐的悲劇,可以說是危險的無形殺手 

     如果非在室內圍爐吃瓦斯或煤炭加熱的火鍋或烤肉,要注意通風要好,適當打開門窗較安全。長期吸入低濃度一氧化碳,如吸煙者、常吸二手煙者、或從事交通警察、汔車工人、棉炭燒烤業等,目前年醫學界認為,可能引起動脈硬化及心臟缺氧疾病機率增加,因此,也應避免低長期吸入低濃度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中毒雖然嚴重,但是只要注意預防仍然可以避免,目前巳有偵測空氣中的一氧化碳與沼氣的偵測警報器,可以早期預警以防止中毐,歐美巳有國家立法強制安裝。居家預防必須注意不能將熱水器安裝於浴室或通風不良的室內;即使寒冬或雨天仍然應保持良好的通風,或安裝適當的排氣設備;避免瓦斯爐不完全燃燒;盡量不要於室內發動汽車引擎; 定期檢查家庭或工廠設備及輸氣管線是否配置妥善;意外發生時應迅速送醫急救,並將病人移至空氣新鮮的通風處。治療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急診室醫師會給與高流速、100%壓力的氧氣,可縮短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的時間;對於昏迷或懷孕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高壓氧治療。 只要民眾注意預防並爭取時間早期送醫治療,一氧化碳中毒的危害就能降至最低。



實例記錄:這時真的要動脈血檢查了…


葡萄糖測定-本氏液

葡萄糖 google圖

     生物第三章一開始的重頭戲--活動3-1~3-2,一堆的檢驗實驗,往往把這一群什麼都不清楚的學生,搞得更迷糊!雖然課堂上已教過原理及反應結果,但是實際上操作,仍然會手忙腳亂!這裡再多蒐集些更深入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氏液(Benedict's solution)google圖

Benedict (發明人) google圖

本氏液的配方與反應原理:學校都是買調配好的氏液,讓老師們方便使用!利用還原糖和氏液共熱就會產生氧化亞銅(Cu2O)的紅色沉澱的原理。溶液中若含有還原糖,則呈現紅色、黃色或綠色。顏色取決於溶液中還原糖的含量,若溶液中不含還原糖,則溶液仍為清澈的藍色。

還原糖:就是能還原斐林試液多倫試劑的醣類。因為此種醣類中含有醛基(能還原斐林試液產生紅色氧化亞銅沉澱;與多倫試劑反應析出銀,也就是俗稱的銀鏡反應)或者是酮基(能與多倫試劑產生銀鏡反應)。
單醣中具有此特性的是葡萄糖 ( 醛醣 )、果糖 ( 酮醣 )、半乳糖 ( 醛醣 ) ;
雙醣中則有麥芽糖 ( 醛醣 )、乳糖 ( 醛醣 ),蔗糖無還原性

葡萄糖(glucose)測定
加入本氏液,加熱(對照組-水)


阿簡老師的實驗操作:
本氏液做糖的檢定-精簡版

本氏液檢驗澱粉和唾液的反應-精簡版  唾液的採取方式 


『優養化』還是『優氧化』?

網路文章一大抄…到底是『優養化』還是『優氧化』?

Eutrophication (Nutrient Pollution):

Natural eutrophica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lakes gradually age and become more productive. It normally takes thousands of years to progress. However, humans, through their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greatly accelerated this process in thousands of lakes around the globe. Cultural or anthropogenic "eutrophication" is water pollu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plant nutrients. …

(資料來源:http://www.umanitoba.ca/institutes/fisheries/eutro.html)

版主譯:優養化(營養污染):

優養化是一個湖泊裡養分逐漸增多的過程。正常情況下,這過程需歷經幾千年才會如此。但人類(種植作物施肥或含磷洗衣粉…)會加速這個過程。人為的優養化,是因為植物的養份過多而導致的水污染…。





以下來自維基百科:

Eutrophication is an increase in chemical nutrients

-- typically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 or phosphorus --

in an ecosystem, and may occur on land or in water.

版主譯:

Eutrophication指的是化學營養物,特別是指含有氮或磷的有機化合物。發生於生態系裡,也可能出現在陸地或水中。



依我個人在網路上蒐集資料的經驗,我認為這極可能(保守的說法)是輸入這些資料(並上傳到網路上)的人筆誤,因為注音輸入法中,會把優『養化』自動改為優『氧化』…如果作者沒有詳細審稿,就會導致未加以判斷(或無法判斷)的資料蒐集者,跟著『複製、貼上』,以訛傳訛,衍生出更大、更多的錯誤!這也是網路資源豐富的副作用之一!

雖然優『養』(養分很多),但水中藻類大量繁殖、生存競爭的結果,反而會導致大量藻類死亡被分解時,耗盡水中多數的氧氣,而導致『缺氧』。因此,我個人不認為這兩個詞是『相通』的!



所以,最好要根據生態學原文上的英文解釋,維基百科因為可以經由其他人修改,所以有些部分也…

我家陽台的生物(2)--毬蘭

我家陽台,還有株毬蘭也很強…


前陣子開完花,結果又從同一個地方,再開一次!







如果連花柄一起摘下,做成乾燥花像流星一樣,很漂亮!


只可惜我乾燥箱裡的乾燥劑已經超過年限,不能用了! 


我家陽台的生物(1)--無尾鳳蝶

    三樓陽台的桔子樹,常會有鳳蝶來產卵。早上起床時一看,竟然有隻鳳蝶孵化了!奇怪!這些天我雖然看到嫩葉被啃,但卻一直找不到幼蟲…。我還看到牠從下方排出幾滴液體呢!我原本一直以為這些都是青帶鳳蝶的幼蟲,結果顯然不是!



正面照→這是
無尾鳳蝶(Papilio demoleus Linnaeus


鳳蝶科,展翅寬 70 -80 mm,翅膀黑色具不規則的米白色斑點,下翅肛角處有紅色的斑點,雌雄皆無尾狀突起,為命名的由來。翅膀腹面散生許多黑色、白色的斑紋,翅中央部位具橙褐色的斑紋,腹部白色,腹背面及側面具黑色的條蚊。成蟲生活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常見於花叢中飛舞吸食花蜜或在潮濕的路邊吸水。幼蟲食草為各種柑橘類植物,在都市、公園裡是常見的蝶種。[資料來源:嘎嘎昆蟲網]


這是以前拍到的幼蟲



這是以前拍到的蛹(前期):黏在花盆外


這是同一個蛹(後期):


這次拍到的蛹:到後期蛹也變成褐色


原生質流動

原生質流動 google圖


      原生質被認為是具有膠體的物質狀態。生質流動(Cytoplasmic Streaming)通常能透過原生質內物質顆粒移動時間接地觀察之,學者推測此種物質傳輸系統是建立於一種”肌動蛋白-肌漿球蛋白驅動之運動行為 (Myosin Class XI, actin-myosin-based motility) ”可能也與液泡中高濃度之鹽類或其它內含物有關,如在根毛細胞中就存在有像噴泉般流動的原生質流,花粉管細胞也是如此,故容易在根毛之快速生長初期觀察到原生質流。學者在苜蓿(Alfalfa)根毛細胞發育的研究中指出,在根毛萌發之初期,觀察到細胞藉原生質流傳送交付出一系列的細胞成份物質,也可能包括了一些胞器,傳遞到根毛突出之部位。原生質流快速發生於生長期之初期與晚期,但是在根毛萌生後的4-6小時期間,只見其細胞核因緩慢的原生質流而移動,在生長的後期,原生質流的速度已變得很慢,慢得如表皮細胞一般。
      植物藉由消耗能量(ATP),使胞器在微管(細胞骨架)上移動,這樣可以促進相鄰的兩個細胞透過原生質絲交換物質。這沒有一定的標準,有的細胞動得快,有的慢,也不一定順時鐘或逆時鐘,但一個細胞只會有一個方向。若要觀察,新鮮的水蘊草嫩葉是不錯的選擇。分生組織的細胞,液胞較小,而成熟的細胞中央常被一個大液胞所佔滿,細胞質則被推擠到細胞的邊緣。[資料來源:奇摩知識+ ]


水蘊草細胞內原生質流


變形蟲內原生質流


花粉管內原生質流


豆科植物細胞內原生質流


 



紫錦草 雄蕊 毛細胞



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探索問題的步驟:【google圖片


   觀察提出問題假設實驗分析結果結論


科學方法,其他老師怎麼教?你怎麼學?


以下是月鈴老師的上法:很專業喔!



教學ppt,『流言追追追』系列中,還有許多可以參考的事件,可以讓老師作為教學引言…只是,時間真的不夠用啊!!


阿簡老師這樣教:我的《科學方法》,很有趣吧?!學校的男老師,沒有禿頭有幾位?先調查一下吧?!可以罰老師們站、還給他們淋雨…!!外星人!趕快來!我也想休假!!還有,會提出『青蛙的耳朵長在腿上』甚至還設計那種實驗的人,實在是太…!


相同的事件,如果以不同的角度看,『提問』、『實驗設計』…和『結論』便有差異,閔澤老師是這麼說的:糖尿病與阿茲海默症的關係─談科學方法,順便給想做科展的同學一些建言…


Yukie老師的教法更是懸疑~跟柯南學科學方法, 不但中西合併,還時空交錯,連獅子都變成殺人工具了…~虧他想得出來!!!反正…人不是我殺的啦!


科學方法,是以理性的方法去解釋、預測、和改變自然現象。科學理論博大精深,沒有人可能全部認識,日常生活亦不一定需要知道。但科學方法,作為思考方法的一部份,卻並非只有科學家用得上。從經驗中學習,以理性思維去避免危險和尋找機會,這是基本科學方法的應用,也是生存和成功的關鍵。[思方網]



 


蝙蝠

蝙蝠  google圖片


   哺乳類動物,種類及數目繁多,在哺乳動物中佔第二位,僅次於囓齒類動物,台灣有20種。 各種蝙蝠的體型差異很大,從翼距只有14公分的豬鼻小蝙蝠,到身體如小狗般大翼距寬達2公尺的狐蝠都有。
  蝙蝠最大的特徵是具有飛翼。白天大多用後肢倒掛在樹上或洞穴石壁上睡覺,到晚上才活動四處覓食。這是因為牠具有又寬又大的翼膜。它的後腳又短又小且被翼膜連住,當它落在地面上時只能伏在地面,身子和翼膜都貼著地面,不能站立或行走也不能展開翼膜飛起來,只能慢慢爬行很不靈活。如果爬到高處倒掛起來,遇有危急便可隨時伸展翼膜起飛。(有些種類可以直接在地面起飛,有些則否)
  多數的蝙蝠以花粉、水果、昆蟲、小動物為食。不過,吸血蝙蝠喜歡吸食血液,會傷害人畜,有的可能帶有狂犬病原。蝙蝠是一種很合群的動物,經常數以千計的群居在洞穴或其他合適的地點。有些種類還會在夜間以合作的方式搜尋食物。到了繁殖期,雌雄蝙蝠會互相呼叫,而蝙蝠幼兒則在窩中擠成一堆,以尖聲怪叫迎接覓食歸來的母親。
  他們在黑暗中飛行大多靠聲納系統--利用喉嚨發出一種人耳聽不到的超音波,通過向外發射。當碰到東西後產生回音,便能由回音判斷物體的距離和大小(蝙蝠能在一秒中內捕捉和分辨 250組的回音。註:音波往返一次算一組)。 另外,蝙蝠回聲定位系統的抗干擾能力擾噪音比牠發出的超音波強100倍,牠仍能有效的工作。



螢火蟲

螢火蟲 google圖片


         通常雄雌螢火蟲都會發光,而雌蟲的光度稍微弱一些。發光器的位置通常在腹部第六節或第七節的腹面,發光原理是發光器內所含的發光質氣管內的氧氣結合而產生的「冷光」,通常一明一暗的發光程度是和呼吸的節奏有關聯,而不同種類螢火蟲的雌、雄蟲每次所發出的閃光次數和明暗的間隔又都不一樣,這樣就可以在黑夜中查對彼此的身份了。


       多數種類螢火蟲的雄蟲有翅,而雌蟲無翅,所以在夜空中一邊飛一邊發出求偶閃光訊號的大多是雄蟲,雌蟲則停在枝葉上發出比較微弱的閃光訊號,當雄蟲察覺到同種類雌蟲所發出的閃光訊號便會朝牠飛去。


        螢火蟲的生活史也頗為有趣,因為除了成蟲外,牠們的卵、幼蟲和蛹竟然也能發出螢光,真是亮晶晶的度過一生。幼蟲具有一對鐮刀狀的大顎,以河螺、蚯蚓、蝸牛等為食。獵食時以大顎刺入獵物體內,注射毒液使獵物麻痺,並注入消化液,將獵物組織消化成液狀後吸取汁液。


        螢火蟲通常一年一世代,每逢春、夏季是成蟲飛舞活動的季節。分佈在台灣的螢火蟲種類約有30餘種,現在有不少專家們正在動腦筋大量飼養螢火蟲在人工設計的生態庭園,做為吸引觀光客的一個項目哩!



紅樹林植物

紅樹林植物---水筆仔google圖


參考資料:消失中的溼地森林--記臺灣的紅樹林  台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水筆仔 (Kandelia candel Druce)


       紅樹科常綠小喬木,高五公尺。花期在7~8月間,胎生苗於12月起至隔年4月大量成熟,成熟的胎生苗尖端成紅褐色,遠望似茄子,大陸稱為秋茄。木材紅色,樹皮可以提煉出丹寧,做為紅色染料,因此得名。廣義紅樹林指的是所有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沿海潮間帶泥濘地之植物。臺灣目前有屬於紅樹科的水筆仔五梨跤、馬鞭草科的海茄苳以及使君子科的欖李等。台北的挖仔尾、竹圍、關渡以及桃園的新屋鄉永安漁港旁皆有紅樹林分布。


 



榕果小蜂

果實中生存的動物~榕果小蜂 【google圖


榕屬植物看來似乎從不開花,其實是因為他們的花托膨大看起來像個小果實(榕果隱頭果)這是特化的隱頭花序,因此這些植物我們稱為隱花植物。成千上百的小花藏在果實中等待受粉,偏偏一般昆蟲根本進不了榕果中,沒有辦法替它們傳粉,怎麼辦呢?



放心!有專屬的媒人婆來為它們完成終身大事呢,那就是榕果小蜂。榕果上特化榕果小孔,只在特定時期專屬的榕果小蜂進入,此天衣無縫的搭配,肩負著雙方繁衍後代的重責大任,彼此缺一不可,這可是自白堊紀以來共同演化的結果。



      雀榕、榕樹、稜果榕、無花果、愛玉都屬於這類植物,可分為雌雄同株雌雄異株兩大類。雌雄同株的榕果內,雌花一部分發育成種子,一部分形成蟲癭(一ㄥˇ)雌雄異株的榕果,則由雌榕果產生種子、由雄榕果產生花粉蟲癭。榕果小蜂進入榕果後,除了帶來別顆榕果的花粉之外,也開始把卵產在榕果的小花中,我們稱它為「蟲癭花」,榕果小蜂的卵一旦孵化後便開始以小花為食物,不斷的進食與成長,到了榕果內的花粉成熟準備傳到另一顆榕果的生殖季節來臨時,也恰好是蟲癭花內的小蜂羽化的日子。



長得小又沒有翅膀、全盲的雄蜂先行羽化在小花海裏,到處尋找姐妹們所住的蟲癭,找到後將交尾器插進去,讓裏面的雌蟲癭還沒羽化就懷了孕。然後雄蜂們同心協力地把沒有出口的榕果咬開一個隧道,讓稍後羽化的雌蜂順利出去!之後雄蜂便死亡(有些種類的榕果小孔處會自動裂成一個通道)。雌蜂羽化後,爬越雄花區,沾附花粉後飛離,找尋新的榕果產卵。由於雌花花柱太長,會阻礙產卵,所以誤入雌榕果的小蜂,雖無法形成蟲癭,但身上攜帶的花粉可以讓雌花授粉結果。進入雄榕果的小蜂則可以順利在花上產卵形成蟲癭,蟲癭便是昆蟲刺激植物,讓植物幫牠蓋出的避難所。產完卵的雌小蜂,因精疲力盡而再也飛不出去,就死在花海中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雌榕果成熟了(種子)雄榕果中的小蜂寶寶們也孵化了,而以果實中的一部分小花為食物來維生。榕果和小蜂共同合作,完成了傳宗接代的重責大任!這種榕屬植物榕果小蜂互利共生』,形成專一性的共生關係。


蟲癭除了是演化的見證外,更有許多實用價值。漆樹科漆樹屬植物上由蚜蟲刺激形成的蟲癭,稱為五倍子,可提煉出單寧酸用於醫藥、紡染、食品、機械及國防等方面。在臺灣,羅氏鹽膚木上可發現為數眾多、癭體碩大的五倍子。臺灣蟲癭的利用潛能,的確有待探究。癭可算是複合生物,也可藉由蟲癭可反應棲地環境的特性,或可嘗試利用蟲癭來監測環境變遷。由生物多樣性保育的觀點,這些癭絕不可忽視。


長鬃山羊-高山動物

高山動物~台灣長鬃山羊 【google圖



台灣長鬃山羊是台灣的特有亞種動物,雖然名為長鬃山羊,但實際上牠卻屬於牛科,而且也是台灣唯一土產牛科的野生動物,俗稱山羊,因血緣與羚羊相近,也被稱作台灣羚羊。台灣長鬃山羊喜棲息在原始針葉林的裸露岩石及崩坍處,尤其是懸崖壁附近,牠的蹄向兩側分開,因此可以輕易抓穩石頭,在裸露的陡坡石巖上活動。而且這種地形,較不易受到天敵的攻擊,便於逃脫。頭及軀幹長八十至一百一十四公分,全身呈黑褐色,某些部位如腮、喉等則有黃褐色參雜其間,全身上下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便是其半彎月狀的洞角。分佈在南湖大山、雪山、玉山、及秀姑巒山等山區,從山麓起至三千五百公尺。喜歡住在樹上,一蹬二十尺,飛簷走壁,輕巧穩準,堪稱輕功高手



  長鬃山羊活動覓食的時間大多在早晨或黃昏,喜食冷杉、鐵杉、圓柏的葉子,以及山黃麻、芒草、咬人貓等,此外,鹽份是牠們必須攝取的營養物質,所以有些山壁岩縫間析出的結晶礦物,牠們也會舔食。牠們有強烈的領域性,會將眼前眶下腺所分泌的液體塗在經常出沒路線的樹枝或凸出的石塊上,只是這個習慣很容易使人類發現牠的行蹤,因此,即使牠身懷絕技也難逃被捕捉的命運。所幸國內已開始著手研究長鬃山羊的生態,準備規劃保護區,讓牠們自由活動。



  每年9~11月期間為台灣長鬃山羊的受孕期,懷孕期約七個月,隔年3~6月間生產,胎數一隻,偶而可為二胎,出生後的小羊在數小時內即可站立,小羊站著吸奶。三個月大的小羊已能自已攝食,仍可見其前肢跪著吸食母羊的奶水;公羊則無育幼的行為。半歲至一歲間小羊漸漸脫離母親的呵護獨立生活,約2~4歲時可交配產生下一代,壽命可達15年以上



        從台灣長鬃山羊的外型判斷,牠是屬於比較原始的物種。因為牠的角不長,沒有明顯的特化,雌雄都有。腳粗短,亦無明顯的特化。其食性廣泛,一般而言,草食動物解毒力愈強,越屬於原始種(呂光洋 1991)。在台灣的哺乳動物中,像台灣長鬃山羊一樣,保留較原始特性的種類並不多,所以更加值得我們保護及研究,而這都有待民間拒吃、拒買、拒養、拒捕保育類動物,台灣野生動物的生存權才會有一線曙光。(參照農委會保育專輯 作者:徐佩霜、李培芬)


阿里山龍膽

高山植物~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 Hayata  google圖

       龍膽科,多年生草本。為台灣地區特有種,雖稱為阿里山龍膽,卻是個不產於阿里山的植物其發現地應為玉山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北,海拔2300~3500公尺高山岩屑地、裸露地,對陽光需要性大。高約5-10公分,葉呈卵形,先端銳尖,花期在5-8月,花藍紫色,闊鐘形,先端五裂,裂片之間又有小小的副花冠,大小花冠交錯連成一圈(龍膽類的花都有上述的特徵),直徑約2公分。台灣高山上生長的龍膽約有十種,其中葉片最小、花最大、花顏色呈深藍紫色便是阿里山龍膽。果實於7-9月間成熟,稱為蒴果。龍膽是名貴的藥用植物,根可健胃,為強壯劑。


大花咸豐草

常見植物~大花咸豐草 【google圖



 菊科,咸豐草屬的植物,俗稱鬼針草。從其身旁走過時,常黏滿一身黑色的瘦果邊拔中,它們已達到散播種子的目的了。這細而黑的瘦果長約一公分,乾硬的外表有數條縱向的稜脊狀突起,前端長著兩根由花萼變成的勾狀物,這就是它的附著利器。這瘦果,外殼堅硬,裡頭包著一顆種子。我們也常用尚未完全成熟的果實當飛鏢射,你玩過嗎?常有人將其白色的舌狀花當成花瓣,其實它是屬於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由白色的舌狀花包圍著中央黃色的管狀花組成。


        常見的有三種: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多年生草本,這是近來(1984年新紀錄種)蜂農由琉球引進的,四季開花,作為蜜源植物,舌狀花長於0.5公分株形比更早移入台灣的咸豐草(B.pilosa  var.minor一年生舌狀花短於0.5公分)和鬼針草(B.pilosa  var.pilosa一年生沒有舌狀花)高壯,是郊野、公園草地或荒廢地常見的野花,適應力非常強嫩葉可以當蔬菜吃,用水先燙過後可以去除苦味,老枝老莖也可曬乾後煮青草茶來喝,解熱利尿,鮮葉搗汁外敷,可以除膿消腫


痛風與尿酸代謝

     痛風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疾病。由於很多痛風患者都是體型肥胖、嗜食美酒佳餚,所以痛風又俗稱「皇帝病」。可是這種「皇帝病」真不好受,特別在急性病發時所帶來的痛楚,往往令人動彈不得、苦不堪言。要避免受這種皮肉之苦,痛風症患者必定要明白這病症的成因和治療方法,以預防痛風發作及其他併發症。

     所謂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是指體內一種叫嘌呤(Purine)的物質有異常的代謝,導致血液裏的尿酸(Uric Acid)提升。當未能完全溶解在血液的尿酸結成晶體(即尿酸鉛鈉鹽),並沉積在關節和軟骨周圍,便會造成關節紅腫、疼痛和變形等毛病,稱為痛風症(Gout)。

     嘌呤是由核蛋白(Nucleoprotein)代謝過程產生。核蛋白存在於動植物的細胞中,又以動物內臟的含量最高。當我們進食這些含核蛋白的食物後,核蛋白會被消化為蛋白質核酸核酸會分解成嘌呤,嘌呤繼而被肝臟氧化產生尿酸,最後尿酸會被腎臟排泄在尿液中。

     高尿酸的成因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1) 尿酸產生過多:尿酸的其中一個來源是含有嘌呤或核蛋白的食物,但這只是佔體內總尿酸的20%左右,另外80%的尿酸是在人體內經胺基酸、磷酸核糖和核酸代謝分解而來的,所以當體內的代謝產生異常,尿酸製造便會過量,造成高尿酸血症。另外,現今醫學界一般相信高嘌呤食物和高尿酸未必就是痛風症的全部成因,但肯定的是它們能引發痛風症的發作。

(b) 尿酸排泄受阻:排泄和腎臟機能不正常及某些藥物反應(如抗高血壓的利尿劑)都能影響尿酸的排泄,導致尿酸積存在血液裏,造成高尿酸和痛風。     

     成年男性的血清尿酸若高於7 mg/dL,或成年女性的尿酸高於6 mg/dL,便為之尿酸過高。男性患者通常比女性患者多出數倍,男性的病發期多在40 至50 歲之間,女性則多在更年期後才病發。痛風症之所以有如此的病發趨勢,可能是與中年男性應酬多和女性在停經後雌激素減少等因素有關(雌激素有促進腎臟排泄尿酸的作用)。

     高尿酸通常沒有特別的症狀,而且只要找到令尿酸過高的成因,對症下藥,便能預防痛風症,但若患者對此症掉以輕心,沒有把尿酸控制得好,便有可能引致痛風的發作了。

(1) 急性發作期:急性發作前沒有先兆,多發生在下肢的關節,是由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所致,會出現關節紅腫、灼熱和極度痛楚,甚至發燒等症狀,痛楚之劇有時甚至令患者連走路或穿鞋都有困難。第一次發作通常只影響單一的關節,但若病情控制得不好,痛風發作會越來越頻密,發作期亦會越來越長。壓力、過度節食、過量嘌呤和酒精等都會引發痛風發作。

(2) 舒緩期:這是急性發作期後沒有痛楚的時期,目標是要控制尿酸,預防痛風再發作。

(3) 慢性痛風石:有些患者體內的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甚至內臟,形成痛風石,不但會影響日常的關節活動,若持續惡化更會造成永久性的關節變形和機能障礙。

     除了對關節造成損害,控制不當的痛風症還可引致以下問題:

(a) 泌尿系統:尿酸可在腎臟、尿道或膀胱沉澱和結石,影響泌尿系統功能。

(b) 心臟血管:可導致心肌障礙、動脈硬化、高血壓和中風等併發症。





     換句話說,在人體內,一般含氮食物(主要為蛋白質類)代謝後會產生尿素,並不會產生尿酸。尿酸的溶解度低,易在人體內形成結晶的固體物,且不易排除(未形成結晶物的尿酸可由腎以尿液排出),如結晶卡在關節就造成關節痛,結晶積在腎臟就形成腎臟病。鳥類沒有尿液,尿酸是隨糞便排出體外,所以沒問題。

     所以痛風有兩個條件,一是不正常代謝產生的過多尿酸;其二是結晶的尿酸累積。尿素的形成是在肝臟,故尿酸的不正常形成與肝有關,尿素的排放在腎臟,故與腎臟亦有關。

     含高嘌呤的食物(如海產、動物內臟等)代謝後會產生大量尿酸。飲酒過量、服食某些藥物(如 阿斯匹靈)等都會引起尿酸過高。遺傳、肥胖、過度的運動和壓力等都與尿酸過高有密切的關係。

參考資料:高尿酸與痛風     痛風的發生原因與治療     尿酸過高

台安醫院(有痛風石照片)


魚鱗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特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瑯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接近圓形,前端插入鱗囊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複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由於季節影響食物的消長,鱗片的生長呈現寬窄不同的圓紋,可粗略計齡,如鮭、鱒魚等。但各種魚計齡的鱗片位置並不一致。魚鱗型態也可作為魚群系統的調查。骨鱗上同心圓環(年輪)在北半球,春夏季的魚體生長快而環紋寬;秋冬生長慢而環紋密;故一年之間有疏密兩群環紋。因此年輪可以用來判斷魚體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上二圖來源:奇摩知識+ ]



     魚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或數條紋路,叫作『側線』。位於此紋上的鱗片各有一個洞,每一鱗片的小孔與底部管線相通,有神經,可感覺到水中的波盪。魚沒有耳朵,用側線聽,聲音靠振動而產生,音波在水中使水振動,側線即可感覺。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


蝦蟹的體內受精

 

     雌性蝦蟹
(分成寄居蟹三類)排卵經過儲精囊受精,受精卵就黏附在腹部的腹肢剛毛上,稱為抱卵。受精卵經過半個月左右的抱卵期保護後孵化。繁殖所需過程因種類不同而有不同的策略,有的終生固守家園,有的將大海做為育嬰場。[資料、上面三圖來源:何平合--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雌雄異體動物,雌雄交配時,雄蝦利用交接器(第一游泳肢的內肢節),將精子輸送至雌蝦的納精器內(第四至第五對步足之間),之後,雌蝦分別排出卵子及精子,在生殖孔外進行受精,受精卵黏附在雌蝦的游泳肢上,孵化後要經過幼蟲期始發育成成蝦。

     泰國蝦幼蝦及成蝦期生活在淡水水域,當蝦體成熟交配後,抱卵的母蝦會沿河順流而下到達河囗混有海水的半鹹淡水域孵化。

     雌蝦在脫皮後數小時內其殼尚軟時始能交配;雄蝦對將要產卵而行脫皮之雌蝦有著積極保護之行動。雌蝦交配後約經 5 ~ 6小時,最遲一天之內便可將卵產出而附著於腹肢基部之抱卵毛上,卵呈細柔之葡萄狀集團。卵在經過頭胸甲腹面所附之貯精囊時即可受精,受精卵在水溫27~28度C時約需20天即可孵化。

     美國螯蝦雌雄腹部相對交配,時間可達幾小時以上,雄性將精莢送入雌蝦腹環溝,交配後雌蝦則挖洞躲藏,在洞內排卵後,卵與精莢之精子行體外受精(咦?)。受精卵黏附於雌性腹肢剛毛上,十公分長的母蝦可抱五百粒左右,約經半個月至一兩個月的時間孵化為幼蝦,此時母蝦仍將幼蝦抱於腹部保護,時間可達兩個月之久,之後再攜帶幼蝦出洞,幼蝦在獨立生活之前可蛻皮兩次。[資料來源: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


     雌雄寄居蟹最大的分別是雄性生殖孔開口於第5對胸足的腰節,而雌性生殖孔則位在第4對胸足。交配時雄性會精囊存於雌性身上。雌性在產卵時會順便讓卵受精。每次產約1-5萬顆卵,雌性會用泳肢將受精卵抱在腹部孵育一段時間,當卵發育到一定程度之後雌性會將卵帶到岸邊排放,讓卵隨波浪進入海中孵化為浮游幼體,在海中經過多次脫皮後進化為幼蟹,才會上岸。找到貝殼棲身之後就在陸地上定居生活。



 



螃蟹的交配(26秒)


的交配(18秒)


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影片(3分3秒):植物利用葉綠體行光合作用,製造氧氣,影片中可見到細胞質流動帶動葉綠體流動情形、課本光合作用實驗結果、氧氣釋出狀況,及光合簡略圖解…。
 
 





消化作用

消化道內觀影片(1分36秒):食物進入消化道後,從胃到小腸的內視,可以看到消化管蠕動收縮、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以及小腸的絨毛…。[標題橘色超連結有旁白介紹]




人體的消化作用影片(8分58秒):人體消化模擬動畫~食物從口腔進入,唾腺分泌唾液,分解一部分醣類。再經由食道送到胃,分解蛋白質後,進入小腸,酵素分解醣類、蛋白質、脂質三種大分子養分的情形…。[標題橘色超連結有旁白介紹]








腸的蠕動影片(1分45秒):




人類的小腸&大腸3D立體影片--闌尾切除手術

膽汁與胰液經由"膽胰管"注入小腸前段作用


像果凍軟糖的--刺蛾幼蟲

     這是今年暑假(7月8-9日)到苗栗南庄蓬萊溪護魚步道時拍的照片,一直到今天下午才整理。

     蓬萊溪河川生態曾因網捕、毒魚而破壞,當地居民於是組成護漁隊,保護這片好山好水。在村民的努力下,不但恢復蓬萊溪原有的生態環境,且成為新景點。護漁有成,溪流四周桂竹林、天然雜木林混生,潺潺的流水,加上蒼鬱的森林,充分展現大自然原始面貌。漫步其中,完全不會有『太陽好大、想趕快離開』的感覺!再加上今天只有我和我老公出門,所以,沒有行程等壓力,帶著相機,邊走邊看。一條別人走來也許才花十來分鐘的路,我們卻可以待上兩個多小時!



這,乍看之下,像不像果凍軟糖?!一發現時,好興奮喔!我以前不曾看過這玩意兒!不過我猜這應該是什麼昆蟲的幼蟲吧!我自己的相機,恰好電池沒電,所以請我老公幫我拍了好多張,也把牠『請』到木頭扶手上拍腹面的照片,因為有時要鑑定物種時,還是有需要的!你看他側面的氣孔也相當明顯吧!













牠大約一元銅板大小,腹部這面的腳不清楚,因為也是『晶瑩剔透』!尾部(左邊)有兩個突起,其實不是每張拍出來時都有。回家用網路查昆蟲圖鑑之後,才知道牠是
背刺蛾(Belippa horrida Walker)的幼蟲。牠長大後的樣子…我還是喜歡牠小時候!









     巧的是:隔天回程中我們到苗栗三義的《綠葉方舟》,我又發現了下面這隻!

     運氣真好耶!連兩天都找到刺蛾幼蟲!



腹面,雖然不清楚,但聊勝於無!

這隻應該是扁刺蛾(內點刺蛾,黑點刺蛾Thosea sinensis)幼蟲。(參考陽明山國家公園Den的攝影空間胡途-自然生態筆記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成蟲是這樣





     雖然跟這隻那隻不一樣,但是這裡面(塔內植物園)、那裡面(自然攝影中心)有好多張照片,其中有一模一樣的,這些都是刺蛾的baby,只不過種類不同!




刺蛾
幼蟲體型短胖,行動遲緩,但是顏色大多十分鮮豔。體表具有棘突或肉瘤,上面有許多刺毛,所以被叫做「刺蛾」。這些刺毛中含毒液,和毒蛾幼蟲的毛一樣,如果不小心碰到了,保證又紅又腫又痛又癢!據說被刺到的話,感覺就像被電到一樣,大概會痛個幾小時!所以在野外活動,可千萬別招惹牠們唷!



蘭嶼羅漢松 and 裸子植物

蘭嶼羅漢松(Podocarpus costalis Presl),屬『裸子植物』中的羅漢松科,是常見的庭園綠化植物。因為『花』是『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而裸子植物的是『毬果』,所以,它並沒有『花』的構造!

分布:原產蘭嶼(因觀賞價值,野生族群幾乎已被採伐殆盡)及菲律賓中國南方。本屬植物約有95種,產於南半球至熱帶高地、西印度日本台灣原產4種。



形態特徵:常綠灌木,雌雄異株。單葉互生,或螺旋狀排列,有中肋,倒長橢圓線形,先端圓或平鈍,全緣。春季為繁殖期。

雄株上結雄毬果,圓柱形穗狀,無柄,單生,長約2~ 4公分。

雌株上的雌毬果單一,腋生,不結毬果(跟松杉柏不同)。種子單一,成熟時綠色,生長於心皮變成的種托上,成熟時種托膨大,呈紅色~深藍色。配合圓形、光滑的種子,有如一身穿紅色袈裘的羅漢,故得名。





     在保育等級上,屬於《嚴重瀕臨絕滅(Critically Endangered)》。該族群小且狹隘分布,而能繁殖成熟個體少於50株。依據以往的直接觀察,分布區域、實際占有面積或棲地品質在減少和下降,加上實際或潛在的開發破壞,推論在10年或3世代內,族群數量會減少超過80%。由於園藝觀賞價高,曾遭挖,東清灣原有一片十分壯觀的蘭嶼羅漢天然林,約至民國七十年,全然破壞殆盡,只剩下少量殘留在陡壁上。

     現雖已列為法定珍貴稀有植物,禁止採集,但經由人工大量繁殖,已廣為栽培成為庭園觀賞樹,同時在現也己解禁,成為可以輸出買賣的園藝樹種。

     我在奇摩和google《圖片區》都找過了,沒找到雌毬果照片,但可以看到有些種托仍是綠色的照片,可能是因為它的雌毬果很容易受粉成功,所以一下子就結『果』了!



參考圖片與資料來源:

一個人與花草的生活    良松園    農委會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蘭嶼羅漢松   

woodman的秘密花園    台北植物園學習資源網    Flickr上的羅漢松科    生態教育園區








深海生物
















  

  

  

 

 



深、深、深!談深海生物(廖運志):

     人們
過去認為深海環境由於壓力極大、黑暗、溫度低,而且沒有食物來源,很難有生物可以生存。20 世紀初,深海的打撈終於可以深達數千公尺,證明深海有生物的存在。1930 年代美國生物學家畢比打造一個堅固的金屬潛水球,在深達數千英呎的百慕達海域親眼目睹了活生生的深海生物。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潛艦製造技術有大進步,藉由深海潛的幫助,增加世人對地球科學、海洋學、深海生物的了解。

     一般俗稱的深海是指大陸斜坡以下或無光帶地區,而真正的深海是指深海底區或深淵底區之海洋深層。深淵底區形成的廣大平原,是地球表面積最大的單一環境,約佔地球總表面積的一半。海底有如沙漠般死寂的觀念一直要到1968 年後才有所改觀,深海生物不但多樣,而且體型變化也非常大。
  

1.透光帶是指有光照的水層,一般約在100-200 公尺,由於光線可以穿透這個深度,水中的浮游植物可以行光合作用產生有機物質,是海洋中主要的基礎生產力。  




2.弱光帶:介於透光帶與無光帶之間光線微弱,雖可提供視覺辨識,但植物無法利用此微弱光線行光合作用。

3.
無光帶:在深層水域中,由於光線無法穿透,因此終日黑暗,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又依照不同深度而可區分為中層帶深層帶深淵帶超深淵帶。覆蓋大部分海底的是深淵帶,深度範圍約在4000 -6000  


     深海生物由於所處為高水壓、低溫、無光線,及食物不足的長期穩定環境之中,所以在生理上及行為上有許多的特殊適應,例如生理代謝率極低、成長及生殖率較淺水域生物低。  



1. 溫度:越往下溫度越低,在深度1000 公尺處水溫僅有5 -6℃3000-4000 公尺以下溫度約在4℃以下,呈現穩定的低溫。深海地區除了深海熱泉外,溫度變化很小,亦沒有呈現季節性的改變,因此深海生物對於溫度的變化相當敏感

2. 壓力水深每增加10 公尺,壓力會增加1 大氣壓,大部分的深海壓力約在200-600 atm 之間。壓力對深海生物的生理生化作用、肌肉運動、碳酸鈣介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壓力大,肌肉酵素濃度變低,代謝緩慢。壓力大,較不易形成碳酸鈣的骨骼,有介殼動物越少,或殼越薄。一些魚類捨棄魚鰾來調節浮力,或在體內儲存脂肪減輕體重,減少因調節浮力所消耗的能量。
  


3. 溶氧:除少數深海海溝內為缺氧環境外,深海區雖然沒有光合作用或大氣層交互作用來獲得氧氣,但水層中仍有來自兩極冰冷而富含氧氣的水團,提供深海生物所需。  


4. 光線:由於深海環境黑暗無光,許多生物產生生物發光現象。生物發光機制可分為化學性發光共生菌發光作用。發光器的作用包含保護、擬態、引誘獵物、吸引配偶、迷惑敵人在弱光區生物往往形成較大的眼睛或特化構造,增加視覺效果  


5. 鹽度:深海鹽度變化小,生態上較無意義。  


6. 食物:深海環境除了在少數深海熱泉可以行自營性的化學合成作用外,其他都是異營性動物,食物是由上層沉降下來的有機物質,食物來源的量與種類和上層海域的基礎生產量及陸源物質有關。  


7. 底質:深海海床大部分微軟泥底質,生活在底質上的生物為避免陷入底泥中,常形成細長的足,例如三腳架魚




生物介紹:


中層水域生物:褶胸魚會吞食小型動物,特化的大眼睛可以透視上方獵物的蹤跡,而本身腹部的發光器可以藉發光來消除陰影,避開下方其他的捕食者。燈籠魚藉由發光來避敵身上發光器的排列也是辨認種類的依據,燈籠魚會有白天躲藏於深海,晚上返回海面覓食的日夜垂直遷移現象,主要是為了逃避敵人及海水表面食物較豐富。深海鮟鱇第一背鰭特化為發光的燈籠,具有誘集獵物的功能,有些深海鮟鱇全身的鰭條末端形成許多感受器,可以探知游經附近的獵物加以捕食




底棲性生物:部分深海生物生活在底質上或貼近基底,主要為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一些深海無脊椎動物體型上有隨深度增加而變大的趨勢,稱為「深淵底區體型巨大化」,體型較淺海的近緣種大許多,可能與深海高壓環境下新陳代謝方式不同、深海有利於體型大、壽命長、成熟慢的演化結果。常見底棲深海生物有海綿、海葵、多毛類、二枚貝、海百合、海星、陽燧足、海參等,濾食或吞食底質中的有機物質或動物屍體。烏賊、章魚及鼠尾鱈為掠食性魚類。 




參考資料:

深海獠牙魚


※深海奇珍 七種生物圖文(小飛象章魚…) http://hk.science.museum/spexh/td/sub4.html


※百慕達深海生物 http://www.ck101.com/forums/thread-10616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