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段考題…我們給學生什麼?

        擔任教職,到學期結束的今天,剛好20年了!好長好久,卻又似彈指之間!20年來,教學相長,時至今日,仍在持續修正釐清學識上的模糊觀念、調整教學輔導上的觀念與技巧…。

          看到少數老師們的段考命題,我有一些想法:

(1)考題是用來評量學生這段內容是否有花工夫學習、甚至有沒有延伸思考的能力:那麼,命題老師是不是該審慎命題?老師自己題目上出錯的部份,要用什麼『能說服』人的理由,堅持『你想要的標準答案』?學生此刻彷彿剛學走路的小孩,我們不是該把路鋪平,才讓他走比較好?什麼叫做『題目的嚴謹度不能在此討論』(那為何不在印考卷前善用《審題制度》,請其他老師校稿)?『學生應該要能從裡面找出最好的答案』?如果說:題目(選出錯誤答案)真的有兩個很明顯的錯誤呢?我認為:命題時,應以多元卻審慎的態度,再求教於其他老師審題,讓題目完整呈現後,不會有任何爭議!

(2)老師們自己的迷思概念,是否合適作為題目:如果這些已經受過專業訓練(至少大學畢業)的老師們(甚至教授)對某些問題都有兩極化的看法,那麼為什麼所有的學生一定要選『出題老師認為的答案』?

(3)題型分布重心失衡:這段考試重心在哪些部份,就該以這部分為主命題,如果連老師都抓不到重點,如何要求學生學好該學的段落?



     一份命題試卷,我認為該以《可放在網路上供人瀏覽公評》的心態,審慎命題!雖然難免有疏失,但如果問題出在命題老師,就不該只為了尊嚴,堅持很難說服人的『標準答案』,勇於認錯,才是給學生最佳的示範!分數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給學生的觀念』是否正確!千萬不要用一份『給學生用的段考題』,當作宣示自己學識是否比別人更正確的工具!

     因為總有些人『比較大聲』,還會用大帽子去扣和他意見相左的人!我們只是不想破壞和諧氣氛的『小孬孬』 ,我們妥協與尊重命題老師,但並不代表他的觀念就是『正確』的!不代表我們認同!敢不敢放在網路讓其他人評鑑?


關於食蟲植物生態地位問題的討論

     這次段考,出題老師把『捕蠅草是生產者兼消費者』當作標準答案!雖然以和為貴,我們尊重這樣的『決定』!但您認為呢?



食蟲植物與能量單向流動規律 :[資料來源:中國大陸]

     食蟲植物屬於綠色植物,能通過葉綠素吸取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把從環境中攝取來的二氧化碳、水等無機物質合成有機物質,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起來,因而它們應當屬於生產者。 食蟲植物食蟲的方式是多樣的,但基本上都是先通過某種捕蟲器官捕蟲,然後分泌消化液消化,最後再行吸收。實驗證明,消化液本身只能將複雜的有機物(如蛋白質)分解成簡單的、可溶性的有機物(如氨基酸),並排出難消化的翼、殼等部分,消化過程中很少產生水和二氧化碳(代表它並非以昆蟲作為『能量』來源?),這說明食蟲植物的取食方式同大多數動物(消費者)一樣,屬於廣義的捕食(見《辭海》)(這種廣義解釋法,可能就是問題的來源耶!例如:獵人會獵捕動物,食蟲植物也會,所以食蟲植物是『獵人』?!) 這樣看來,食蟲植物又同時兼備消費者的特點。綜上所述,食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和食蟲兩條途徑攝取營養,從前者看,它應屬於生產者。從後者看,它應劃歸消費者,這種二重性是自然界的一種特例

(1)植物(生產者)→昆蟲(消費者)→食蟲植物(生產者)。這食蟲植物其實是以消費者的取食方式攝取營養的,應視為次級消費者。 

(2)食蟲植物→昆蟲→食蟲植物,這條食物鏈看上去能量是由動物流向植物,但實際上第一個食蟲植物應屬於生產者,而第三個的食蟲植物則應屬於次級消費者


     當然,更重要的是:這兩條食物鏈,不論哪條食物鏈的哪個環節,通過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進入環境中的熱能, 同樣不可重新為植物所利用。
故這種食物鏈並不違背能量沿食物鏈從生產者向各級消費者流動儲存在生物體內的化學能一旦變成熱能釋放回環境就再也不能為生產者所利用的“能量單向流動規律” 

(我的疑問是:既然食物鏈表示的是『能量』的傳遞,食蟲植物昆蟲,並非能量傳遞呀!那麼寫成食物鏈就『不合理』了!既然不合理,就不能往下繼續推論說『食蟲植物應屬於次級消費者』!不是嗎?)

     生產者主要指各種綠色植物。”理解這句話應把握三點:

(1)生產者主要是各種綠色植物,但除此之外還包括其它一些生物類群,例如,光合細菌化能細菌等。 

(2)並非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只有綠色植物才能充當生產者的角色。 菟絲子屬於寄生植物,不含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此它們不算生產者

(3)特殊的綠色植物在不同的食物鏈中充當的角色是不同的,並不一定總是以生產者的面貌出現。 如食蟲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並為初級消費者提供能量時,它屬於生產者,但當它捕食昆蟲並以分泌液消化吸收昆蟲的能量時,它是一幅赤裸裸的消費者的嘴臉,再把它作為生產者就不合適了。      

     例如廣為人知的某些真菌子實體---蘑菇等,是分解者,但當它在自然狀態下被動物所食時,便形成了能量從動植物→分解者→動物流動的趨勢,於是有人便說這是能量出現了逆流
其實,如果考證一下“菌體”非生產者這一事實,自然就會得出能量並末從消費者流向生產者的結論,如此,所謂“逆流”便不存在了,實際上這裡的菌體是扮演了一級消費者的角色。而且,食蟲植物捕食昆蟲,看上去能量流動是從動物(昆蟲)→植物(食蟲植物)流動,給人造成一種假象:能量沿食物產生逆流現象,但如果你考慮到食蟲植物雖然是植物,可它在這裡扮演的角色卻並非生產者(而是消費者)這一事實,那麼就不會出現這種錯覺了。 

     不難看出,上述謬誤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人們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應該說是每個人解釋時採用的『定義』不同罷了!),是“植物=生產者”這個錯誤概念帶來的思維定勢。所以在教學生態系統及其能量流動規律的時候,我們應特別注意:植物≠生產者。





某高中生物常見20問題的解答內容:[資料來源:Biology就是愛生物]

概念十二:捕蠅草的生態角色? 

     在生態學上,生物的角色可以分為三類: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生產者指的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產生生存必須能量的生物,包含植物與藻類。消費者就是沒有進行光合作用能力,必須仰賴生產者為食的生物,例如動物。分解者是比較特別的一種角色,多半指的是細菌與菌類。分解者可以把生物的屍體進行分解,使元素回歸非生命世界。 

     這樣的三種角色,當碰到捕蠅草這種食蟲植物時,便顯得有一點奇怪。捕蟲植物的特色,就是必須要捕食昆蟲,以補充其不足的營養。因此,許多同學便會搞不清楚,究竟是應該把它歸類到生產者抑或是消費者上? 

     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一定的答案。我在新版的高中基礎生物課本中,就看到不同的說法,有前者也有後者。但是一般我比較接受,並授與同學的觀念,是把它放在生產者上。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呢? 

     首先,我們先弄懂捕蟲植物為什麼要捕蟲?像捕蠅草這一類的植物多半生長在土壤貧瘠的地方,尤其是氮素十分缺乏的地方。由於植物合成蛋白質時,氮素是不可缺乏的元素之一,因此它便發展出捕蟲的方式,以補充其不足的元素。但是至於它生存需要的能量來源:醣類,仍是由光合作用獲得。由此,回到前頭說過,生產者的定義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自行產生養分的生物。因此,捕蠅草等的生態的角色,我認為是生產者比較適合的。

查了一個段落...每個人說的都對耶...(就因為每個人的說法,都依據『人為的定義』,可是卻『各自表述』,才會衍生出這些問題!這種『有爭議』的問題,放在課堂討論,是非常理想的題材,可激發學生以不同角度探討,讓學生的思考模式不死板、不僵化!但實在不應該放在大型測驗裡!)
 



     捕蠅草是以捕捉到的生物來補充氮的來源的植物,其兼具生產者及消費者的特性。[資料來源:科博館] 



     查了好幾個小時的資料,我把比較有『學術背景』的說法,貼在上面。中國大陸他們也在這問題上,有兩極化的解釋。雖然我上面貼的是認為『食蟲植物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但你若點超連結去看原始檔案也會發現,他們在食物鏈的定義上,另外有所謂的『小循環』與『能量逆流』…

     我覺得國內『老師』們的看法,真的也相當兩極(反倒是學生認為『食蟲植物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的較多)。有位Dr.陳皓(超連結,我白天查過他寫的知識+回答,但晚上我一直搜尋不到這份資料),他可是斬釘截鐵的說『食蟲植物是生產者』 ,並批判別人的基本觀念不正確呢!你點超連結進去看他的網頁,就會明白我為什麼會特別提到他的說法!

     至於我個人看法:人類用有限的語言文字去定義自然界,一定不可能非常完備!對於特例,我就覺得不需庸人自擾!例如水晶蘭,就不符合植物界-有葉綠體、能行光合的定義,但是它仍是被歸類到植物界,不是嗎?那麼,出生產者、消費者或分解者的題目時,就不要故意出水晶蘭、菟絲子嘛!

     回到正題,生態系裡生產者的大致定義,是能利用外界太陽能等能量自行製造養分供應自身能量所需(自營生物)。不論是光合作用,或是化學合成都是符合此定義的,所以綠色植物、藍綠菌,甚至化合菌都算生產者;而消費者指的是無法自行產生能量,而必須從食物來源中取得(異營生物) 。食蟲植物可行光合作用,屬於生產者無庸置疑,但它捕蟲只是為了得到『含氮物質』,也就是說它捕食昆蟲,並非為了得到昆蟲體內所含的『能量』, 那麼與消費者的定義就不同了!因此,我個人認為『食蟲植物是生產者,非消費者』!

     或者你要說:「那麼,你是認為『食蟲植物算是生產者兼分解者』囉?」,我會回答你 「別再亂了!」

    眼蟲呢?牠有光時可以行光合得到能量(自營),也能從外界獲得能量(異營),所以牠既是生產者,又算消費者。不是嗎?

    那菟絲子是吧?沒辦法!誰叫它硬是長吸管,插入寄生植物體內吸養分(主要能量來源),那麼,就該列入消費者一群了!

    分解者除了能將從外界取得的養分轉換成自身能量所需外,還能把物質分解成組成的基本元素,並釋回大自然,以利物質循環。所以,其實可以把它當成是『消費者』裡具有『特異功能』的一群!另外將其獨立稱為『分解者』也不錯,就像有人會把吃屍體的動物,另外分出來稱為『清除者』一樣!以這角度看,就可以把『冬蟲夏草』的真菌部份,解釋成分解者消費者;你也能說白蟻消費者、清除者甚至分解者(大學普生課本)了!


刺蝟 vs 豪豬

刺蝟  看到阿簡老師網誌上的刺蝟寶寶照片,超可愛!整理一下刺蝟的資料吧!



[左圖來源:www.metro.co.uk]



刺蝟屬哺乳動物中的食蟲目,廣泛分佈於亞洲歐洲非洲舊大陸,並被引進紐西蘭

刺蝟體肥矮,爪銳利,眼小,毛短,渾身有短而密的刺,遇敵害時能將身體捲曲成球狀,將刺朝外,保護自己,夜間活動,以昆蟲和蠕蟲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蟲子,因此有利於農業消滅害蟲,刺不能脫落,和豪豬不同。最普遍的刺蝟種類是歐洲刺蝟(普通刺蝟),廣泛分佈在歐洲、亞洲北部,在中國的北方和長江流域也分佈很廣,這種刺蝟冬季冬眠剛出生時刺軟眼盲。刺蝟一般能抵抗許多中毒物,但無法抵抗殺蟲劑,有時因誤食被殺蟲劑殺死的蟲子而中毒身亡,因為行動緩慢,有時會被高速行駛的車軋死。刺蝟的主要天敵是貂、貓頭鷹和狐貍等食肉動物。

當它經過一種有氣味的植物時,會齟嚼然後塗到自己的刺上,使刺保持當地的氣味以防止被天敵發覺,也可能使其沾染毒物,以抵抗攻擊它的敵人。一般刺蝟能成活4-7年,但作為寵物的據記載有成活達16年的。作為寵物的刺蝟是由普通刺蝟和非洲的四趾刺蝟雜交培養的,不冬眠,個頭較小,不耐寒。普通刺蝟不易作為寵物飼養。有的國家禁止將刺蝟作為寵物飼養。引進紐西蘭,由於沒有天敵;過度繁衍使之逐漸成為一種災害:因為蟲子不夠,牠們開始搜巡蝸牛、蚯蚓和鳥蛋。[資料來源:Mobile01[分享] ]

[右圖來源:www.metro.co.uk,這五隻剛出生的刺蝟寶寶(hedgehogs)遭母親棄養、牠們的窩也被毀了!幸好後來被送到動物救援中心。]

 

[上二圖來源:Mobile01[分享] ]





 [左圖來源:剪自motion-steady reaction,這是刺蝟!]  



























  [左圖來源:燕子綜合論壇,裡面有好多張超可愛、清楚的刺蝟寶寶照片,一定要點進去看喔!但版主標題下成『豪豬』,是錯的!]























 


刺蝟影片








[左圖來源:剪自SO'生活旅遊日誌,這是豪豬!]



 


豪豬,又稱箭豬,是一類披有尖刺的齧齒目,可以用來防禦掠食者。豪豬是齧齒目中體型第三大的,僅次於水豚河狸,但與刺蝟不同大部份豪豬約長60-90cm,尾巴長20-25cm,重5-16公斤。牠們圓潤及行動緩慢。豪豬有褐色、灰色及白色。不同豪豬物種的刺有不同的形狀,不過所有都是改變了的毛髮,表面上有一層角質素,嵌入在皮膚的肌肉組織。舊大陸豪豬(豪豬科)的刺是一束束的,而新大陸豪豬(美洲豪豬科)的刺則是與毛髮夾雜在一起。豪豬的刺銳利,很易脫落會刺入攻擊者中。牠們的刺有倒鉤,可以掛在皮膚上,很難除去。牠們的刺長75毫米及闊2毫米。若刺鉤在攻擊者的組織上,在正常的肌肉運動下,倒鉤會令刺插得更深,每日可以深入約幾毫米。曾有掠食者因被刺刺中及感染而死去,在死去後刺仍會繼續嵌入體內。而豪豬的刺掉了不會痛,而且還會再長!牠的刺很容易掉也很容易長,這就是豪豬的天然禦敵機制。古代相信豪豬可以擲出牠們刺來攻擊敵人,但其實是錯誤的。非洲及阿拉伯的一些地區,豪豬可以作為叢林肉食用。牠的肉在義大利及越南的一些地區很受歡迎。

豪豬分佈在亞洲、義大利、非洲、北美洲及南美洲的熱帶及溫帶。豪豬生活在森林、沙漠及草原。有一些住在樹上,其他的則留在地上。豪豬會在人類棲息地尋找鹽,會吃以硝酸鈉保存的夾板、某些油漆、手工具、鞋、衣服及其他會有汗液的物件。豪豬會被用在溶雪的岩鹽吸引到路上,且會咬輪胎。若有鹽漬地可以阻礙豪豬的破壞。!豪豬可以從有豐富鹽份的植物、活動物的骨頭、樹皮、土壤及有尿液的物件獲得天然的鹽。[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豪豬寶寶喝奶




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

     [左圖:等足類生物像「星際大戰」裡的黑武士]

     國科會公布2001年起推動的「台灣深海生物多樣性之調查研究」成果,6年間共發現603種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523種台灣新紀錄、80種世界新種生物,而且有五種是以「台灣」命名。 研究成果由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天任專案報告(專責甲殼類);參與該案的海洋生物學家還有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邵廣昭(魚類)、中興大學教授盧重成(軟體動物)、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組長趙世民(棘皮動物)。 最深採集深度4千455公尺。其中「魚類」至少40世界新種,207新紀錄;「甲殼類」至少5世界新種,37世界新種、1世界新亞種,新紀錄至少6科170種;「軟體動物」至少57新紀錄及新種;「棘皮動物」至少78新紀錄。[資料來源:大紀元]
      

[右圖:水深3579公尺發現的水試彷刺鎧蝦,是世界新種生物,並以進行採集的研究船「水試一號」命名]

     發現成果顯示台灣的深海生物十分多樣,如典型的深海生物鼠尾鱈彷刺鎧蝦在台灣紀錄的種類數並列世界第一;又如龍蝦類和對蝦類在台灣已分別記錄了全世界約3分之1到4分之1種類,寄居蟹也約全世界的8分之1。除發現成果可觀,值得注意的是,可與Censor of Marine Life國際海洋生物普查計畫、Barcode of Life國際生命條碼計畫、Tree of Life國際生命演化樹重建計畫及剛在5月9日宣布起跑的Encyclopedia of Life國際生命大百科計畫等四大國際重要計畫接軌。 此外,此研究已與當中前兩大國際計畫進入合作細節洽談,後兩大國際計畫也已獲知台灣上述重要發現。他強調,這些研究在應用面上,將可助益DNA鑑定及組織培養,並延伸至藥技與生技研究。

[左圖:噴光蝦,噴出物質內的酵素,會發出藍色的光芒,用以嚇退敵人]

[圖片及下方來源:自由電子報]

     說台灣是生態博物館,一點也不誇張!一項集合台灣四個機構的研究計畫,六年來在台灣周遭海域發現台灣以往未曾見過的深海生物。過去台灣受限於器材,僅能研究一般漁船最大作業水深六百公尺內的生物;國立台灣海洋大學、中興大學、中研院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國科會補助之下,自法國、日本引進深海採集生物的網具、超長鋼纜及技術,終能一探台灣海底生物的奧秘,也交出漂亮成績單。

     不但如此,台灣鋸褐蝦台灣白面蟹台灣後海螯蝦台灣衛鎧蝦台灣星杉魚等五種,都是以「台灣」命名。這些新發現的生物中,還有不少有趣種類。噴光蝦噴出含有發藍光酵素的物質,嚇走敵人,由於深海生物不是眼睛退化,就是眼睛特大,因此對後者特別有效。另外,世界第一次發現的熱泉寄居蟹,是在台灣龜山島附近的熱泉區找到,一般熱泉生物身上都會有毛,可以讓細菌、微生物依附,這些細菌、微生物會吃硫長大,熱泉生物再吃牠們維生;但是這款寄居蟹身上無毛,真正原因仍待調查。




資料很少,很想找到照片,可惜找不到!

台灣鋸褐蝦
:這種深海蝦類屬於盲褐蝦,有潛沙習性,因此眼睛完全退化。 

台灣白面蟹:這種深海白面蟹是淺海關公蟹的近親,頭胸甲上都有像人面的形狀,但最大的差異是關公蟹都是深顏色,而白面蟹則都為白色,大都棲息在500公尺的深海。

台灣後海螯蝦:俗稱小龍蝦,全球有17種,台灣發現4種,其中3種為新種,只有後海螯蝦以台灣命名,大都生長在300 公尺的海底。 

台灣衛鎧蝦:是一種典型的海洋生物,棲息在300公尺的枝狀珊瑚裡面,常伸出特有的一隻大螯,捕食路過的生物。 

台灣星杉魚:棲息在台灣深海中,外觀幾呈全黑色,不易察覺。



三腳架魚外觀奇特的,身體下部的鰭特化呈長枝狀,以適應深海軟泥,站在上面靜靜等候路過的獵物。 



參考資料:深海探秘



奇異雙胞胎--雌雄同體

美國發現奇異雙胞胎:雌雄同體 [資料來源:中國新聞網]

近日有遺傳學家以一對美國出生的孿生小孩做精密的基因測試,發現同卵性二卵(異卵)性雙胞胎兩者之間,還有第3種:半同卵性雙胞胎(semi-identical twins),即是在受精的過程中,有兩個精子同一個卵子結合,但這種案例發生的機會可說是微乎其微。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專家發現該小孩有不尋常的性器官,同時擁有卵巢和睪丸組織,即是雌雄同體的“陰陽人”,父母就一直把她當女兒看待,而她的胞弟則是完全正常的男性;專家隨後跟他們做基因檢驗,因而揭發了第3種雙胞胎。

其母的懷孕過程是正常的,專家發現兩名小孩都有男女性的細胞,即是同時存在男性的XY染色體組合,以及女性的XX組合。他們推斷其成因是,與卵子結合的兩個精子,一個帶X染色體,另一個帶Y染色體。 專家未能完全掌握“半同卵性雙胞胎”每一階段的發展過程,暫推斷出兩個可能成因。其一是一個卵子細胞未能完全分裂時,有兩個精子分別與其分開的部分結合,但在其相連的地方,兩個精子的基因已混在一起。不過,更大可能是,兩個精子和同一個卵子結合,形成3組的染色體,其基因互相混合,然後才分裂成兩個胚胎,在過程中,可能有染色體錯配的現象。這類雙胞胎會共同擁有母親的基因,但父親的基因只有一半是共有,他們的相似程度就介乎同卵性和二卵性雙胞胎之間,即近乎75%基因相同。 研究員指,“半同卵性雙胞胎”跟二卵性雙胞胎較相似,而且,或者有第4種跟同卵性雙胞胎相似,只不過未被發現。“我們未有仔細研究不同雙胞胎的基因結構,或者有更多其他組合的可能性。”“半同卵性雙胞胎”不是前所未有,但這類嬰兒存活率很低。 雙胞胎可以有5個不同組合:同卵雙胎有男、女同性兩種,而二卵(異卵)雙胎有男、女同性兩種,也可以是龍鳳胎。龍鳳胎最為常見,佔所有雙胞胎約40%。有時會出現連體嬰,那是由於同一個受精卵不能完全分裂,不過這一類不常見,大約每20萬雙胞嬰兒才有一個這樣的案例。能存活的“半同卵性雙胞胎”同樣罕見,機會率可能只有1%。


鱟的生殖

(Limulidae科),又名馬蹄蟹鋼盔魚夫妻魚,被譽為活化石[右圖:自攝]

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皮,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人類一直就將鱟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鱟的一生都是在淺水海域。成鱟主要生長於水深20~30公尺的沿岸沙質海域,於夏季農曆六至八月上到高潮線附近的沙地產卵。孵化後的二齡以上小鱟,則活動於潮間帶的泥灘地,每脫一次殼身體就長大一點,直到十年以上才具有繁殖能力……[資料來源:金門國家公園論文集]

鱟居住於沙質淺水海域,畫伏夜出,常爬行或潛行於泥沙中。它的棲息地點與年齡有闕,通常幼體生活於沙灘,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游向近海。鱟於冬天時會遷徙至較深的海域,直到來年春天水溫升高時,再遷往淺水域覓食及產卵。鱟為雜食動物,吃食軟體、環節、腕足、腔腸動物,以及多毛類、星蟲等,同時也吃有機碎屑和藻類。鱟的循環系統很發達。近年來醫學上發現用鱟血液製成試劑,可供檢驗內毒素的存在與否,是一種簡易、靈敏、快速、可靠的方法,各國紛紛把它應用於醫學、藥學,還有罐頭和食品的檢驗上。

分布於中國沿海的鱟於每年4~5月向淺海移動進行生殖洄游,在朔月或滿月的大潮來臨時,成對的鱟即靠近陸岸潮問帶附近,選擇氧氣充足,通風良好,以及能夠充分受到太陽熱的地方掘沙產卵,體外受精,受精卵就在此種天然的孵卵場裡孵化。第一年夏天受精、孵化的中國鱟,到第二年夏天會連續蛻三次皮,第三年夏天蛻二次皮,第四年之後每年的夏天都會再蛻一次皮;如此雄鱟與雌鱟分別要到第13及第14年始達性成熟。目前鱟的人工受精技術已經很完備,健康的卵受精成功率幾乎可達100%。

鱟的成長慢,生活史長,需經十多次蛻皮才能長成成體;而其在製備醫學檢驗試劑和在神經生理、生化與演化的研究地位上,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人類貢獻良多。鱟的資源量在臺灣已漸趨稀少,又會受到污染及棲地破壞的威脅,因此如何及早採取行動保護現有族群,防止棲地被無規畫、無限制地破壞利用,以及開始人工養殖技術的研究、推廣生態保育教育等,就顯得格外重要。

分布於中國沿海的鱟於每年11月開始由淺海游向深水區越冬,翌年4~5月再向淺海移動進行生殖迴游。鱟的生殖行為和月亮週期、潮高及日照有關,其中視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為雄鱟能夠利用視覺找到雌鱟。在春夏朔月或滿月的大潮來臨時,成對的鱟即靠近陸岸潮間帶附近,雌鱟用胸肢挖掘底沙成穴,每穴深約6~11公分,於是沙中的空氣就變成小氣泡出現於水面,然後雌鱟會將自己埋進沙中產卵,接著雄鱟用它第一對步行足抓住雌鱟背甲的後緣,隨即排精於卵上實施體外受精。穴中的卵常覆有2公分厚的泥沙層,埋卵的地方除大潮外不會受到水浸,具備了氧氣充足,通風良好,以及能夠充分受到太陽熱照的條件,卵就在這種天然的孵卵場裡孵化。通常每穴產卵lOO~630粒,最多可達1OOO餘粒,卵呈淡黃色,圓球形,卵徑約4毫米。雌鱟卵巢內通常有10OOO~15OO0個卵,若以每處平均產卵500個來算,則至少要產20~30處;又鱟一晚可產卵4~5處,所以其餘的卵是在同一次大潮期間內每晚都來產卵,或是要等到下次大潮才再來產卵,目前還是一個謎。

在野外觀察到的雌雄比例平均為1比10,不曾見過落單的雌鱟,只是偶爾有一隻雌鱟背上附有2至3隻雄鱟的情形。落單的雄鱟會靠近成對的雌雄鱟,企圖將雌鱟背上的雄鱟頂開,並且彼此用尾節刺對方,但是已配對的雄鱟並不會因此而被趕走。落單的雄鱟也會在其他已配對的雌鱟產卵後,釋放精子於其產卵的沙穴中。經過抽取遺傳物質DNA進行基因型比對的結果,發現51%的受精卵為附於雌鱟背上的雄鱟所受精,而落單的雄景也能使40%的受精卵受精。在1992年的調查中發現,配對的鱟背甲寬度比例平均為0.78(雄/雌)。




{###_kangeling/3772528.flv_###}

剛孵化的小鱟!


顯微鏡下的小鱟!




父母學歷越高 過敏兒越多

父母學歷越高 過敏兒越多             [資料來源:奇摩新聞]    更新日期:2008/06/23張翠芬台北報導

    
台灣的過敏兒越來越多,醫界研究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孩子發生過敏的比率較高,反倒是,外籍新娘生的新台灣之子,和25歲以下年輕媽媽所生的孩子,罹患過敏疾病的機率較低。

     根據過去的調查,台北市的學童,每5人就有1人罹患氣喘,林口長庚醫院針對基隆地區3千多位學童進行調查發現,台灣之子罹患氣喘、過敏、異位性濕疹的比例均比本籍兒童低,其中過敏性鼻炎,本籍子女罹患率達47.5%,新台灣之子僅30.1%,相差近2成,其中越南籍媽媽所生的孩子,過敏比例是最低的一群。另外,媽媽在25歲之前生下的小孩,過敏比率也較低。(新台灣之子,就是外籍新娘生的孩子!)

     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治醫師歐良修表示,為何會有這種差異,基因可能扮演一定角色,外籍新娘較早生兒育女也有相關。另外他也發現,父母親教育程度較高的家庭、周歲內經常使用抗生素及退燒藥家中養貓養狗都是誘發兒童氣喘發作及過敏性鼻炎的危險因子。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表示,過敏疾病有一種「衛生假說」的理論,家庭所得較高、環境太乾淨、常打疫苗的孩子,發生過敏的比率較高。此次調查發現,經常使用退燒藥的兒童過敏比率較高,可能是因父母教育程度較高,對孩子的疾病有較高的警覺而經常就醫,孩子會使用抗生素或退燒藥,可能是因為呼吸道反覆感染,呼吸道變脆弱,而導致過敏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母親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家裡每月收入大於6萬,孩子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發生率都比較高;另外,高油高熱量食物,肥胖BMI指數越高,體內三酸甘油脂越高,都會使氣喘的發生上升哈佛大學的研究也發現,北歐小朋友家中睡的床比較舊,家具比較陳舊,長大後的罹患氣喘也比較少,看來太文明的環境對現代人的健康發展不見得有利,返璞歸真的生活反而比較健康



     也就是說:孩子的抵抗力減弱,遺傳基因只佔一小部分,最主要的還是在家長們的『觀念』!沒想到,許多『為孩子好』的想法,反而會導致自己的孩子面臨《身體健康亮起紅燈》的危機!養寵物、動不動就看醫生、打針、吃藥…竟是造成孩子過敏體質的主因!看來,身為家長們真得調整想法,否則吃虧的是自己的孩子呢!


不知名的野草--吳氏雀稗?



     這是我家附近的雜草,單子葉,禾本科吧?!株高約150cm,不知道叫什麼名字?



     這是它的『花』!



它的果實!



我又要去【塔內植物園】報到了!


吳氏雀稗  Paspalum urvillei Steud. 。[資料與右圖來源]

  分布於北部低海拔路旁、荒廢地及溝渠旁。多年生;根莖短小;稈叢生,無毛。葉片長15-35 cm,寬0.5-1.5 cm,基部有時被毛;葉鞘密佈剛毛。總狀花序10-20枚,長8-15 cm。小穗2至3行排列,長2-3 mm,淡綠色稍帶紫色,邊緣密被長絹毛;內穎3脈,2側脈與邊緣平行;上位外稃革質,邊緣疊抱上位內稃。

  據說這是園子裡排名第二難除的草(第一名是芒草), 卻有一個很有學問的名字!

[資料來源:Julie & Cary's Garden]
 

     這植物的全株很難拍:葉子的高度差不多100公分左右,但因為抽高的花莖太細,想遠一點拍,看到的又大多只是『背景』而已!相較之下,倒是『近攝』較容易些呢!《塔內植物園》裡有人告訴我這是『吳氏雀稗?』,我上網查了一下,資料好少!所以其實我們也無法確定!


參考資料:惠蓀林場植物圖鑑    自然攝影中心   

猛瑪象baby化石



俄羅斯科學家通過用CT掃瞄(結合X光機和電腦技術的斷層掃描),獲得3.7萬年前的一隻3至4個月大的嬰兒猛獁象屍體最詳細的內臟圖像,他們計劃1至2年內完成這只猛獁的基因繪圖。這是迄今為止史前動物最詳細的內臟圖像,該動物被命名為萊巴(Lyuba)。去年7月,俄羅斯北極地區一位獵人發現這具猛獁屍體,並以他妻子的名字命名。今年1月,這具猛獁屍體從日本運回俄羅斯。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猛獁內臟器官,從科學研究觀點上講,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具雌性嬰兒猛獁保存得非常完好,它的心臟包括心室和心房,連同肝臟和血管都能清楚的看見。這具猛獁屍體不僅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也是最完好的史前哺乳動物標本。猛獁在冰河時期就已滅絕,科學家通過檢測發現,萊巴還處於哺乳發育階段。清晰3D成像顯示牠沒有受過傷害或骨折,而且氣管和消化系統被淤泥堵塞,科學家認為牠很可能是因溺水而死。如果我們在不解凍的情況下對萊巴進行活組織切片,很有可能得到遺傳學和微生物學上的重大發現。

萊巴的屍體現保存在一個特殊製造的容器中,並維持零度以下以避免屍體腐爛分解。猛獁是韃靼語「地下居住者」的意思,猛獁像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地球上最大的象。牠生活在北半球的第四紀大冰川時期,距今300萬年至1萬年前。它的身高一般5米,體重10噸左右,以草和灌木葉子為生。由於身披長毛,能夠抗禦嚴寒生活在高寒地帶的草原和丘陵上。猛獁象距今1萬年時突然全部滅絕。[資料來源:jlcs0719 's Blog]





長耳跳鼠--沙漠生態系

長耳跳鼠 囓齒目跳鼠科沙漠米老鼠之稱的長耳跳鼠,首度在蒙古戈壁被國科學家用影片拍攝下來,公諸於世。長耳跳鼠生活在蒙古中國沙漠,牠擁有袋鼠般的腿、巨大的耳朵、可以向空中躍起1米多高,足部多毛,像雪鞋一樣的腳及一個豬鼻子,是小型的齧齒動物,沒有其他的近親。長耳跳鼠屬於夜行性動物,據信牠在黑暗中就是使用這對比頭大出三分之一的耳朵,辨認捕食昆蟲。

     長耳跳鼠具備了可愛討喜的特質。牠們只用兩隻腳跳,被稱為「老鼠體型的袋鼠」,雪鞋般的腳讓牠可以在沙上面跳,也可以輕鬆的在雪地中行走。絕佳的跳躍力,讓牠們可以躲避天敵包括野貓、山貓、灰狼及兔猻等。科學家說,
牠們是具有侵略性的小型生物,跟他們接觸時,人們都得戴上厚厚的手套。

     長耳跳鼠名列100種濱臨絕種的哺乳類動物之一,科學家也將其選入「危險邊緣計劃」的十大保育動物中。由於人們所知甚少,科學家因而遠征蒙古戈壁沙漠進行研究,並首度以鏡頭記錄下來,以喚起人們的關注。蒙古的學術單位與倫敦動物協會已開始合作一項計劃,研究長耳跳鼠的需求與習性,以保護牠們的未來。 

左圖:五趾跳鼠,學名Allactaga,具有五趾或四趾,耳、足、尾都較長,生活在亞洲的沙漠或半乾旱地區。夜行動物,部分種類以昆蟲為食,其餘則是植食性。[左圖來源:維基百科]



長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是跳鼠科長耳跳鼠屬唯一的種,耳朵特別大,因此得名,是一種典型的適應跳躍活動的嚙齒類動物。主要生活在中國蒙古的戈壁沙漠及阿爾泰山脈地區。[右圖及下方來源:吹水閒聊]

      由於非常稀少罕見,人們對牠的瞭解僅限於教科書。它的耳朵比頭部大,完全不成比例,外形滑稽,具有數百萬年進化歷史。雖然牠看上去非常像小老鼠,但牠卻與鼠類截然不同,目前自然界僅有這一種類型囓齒類動物。

    傳說中這種體形很小的長耳老鼠被稱為沙漠地區的「精靈之鼠」,其出現時期十分久遠,人們很難尋找牠的蹤跡,曾一度被認為是像多多鳥一樣銷聲匿跡的物種。雖然長耳跳鼠的棲息環境非常偏遠,沒有人準確知道其存活數量,目前動物學專家評估它們的數量與過去十年相比已下降到80。對於此次成功拍攝,貝利博士欣喜不已,畢竟之前人們對這種動物是一無所知。長耳跳鼠在偏遠環境的隱蔽生活已持續數百萬年了,至於它們的主要食物、是否冬眠、其生命期多長、生育繁殖能力等都一直是謎團。

     通過此次夜間設置誘餌,研究人員能夠近距離觀測和研究長耳跳鼠的生活習性。長耳跳鼠的身體結構具有獨特的作用,它的耳朵比頭部大三分之一,聽力非常敏銳,是在夜晚精確探測和捕捉昆蟲的利器;後腿足部的毛髮有利於在沙漠環境中跳躍;還有類似袋鼠的後腿便於跳躍並快速逃離掠食動物。

     不幸的是,長耳跳鼠的數量急劇下降,沙漠日益乾旱、全球氣候轉暖、非法金礦開採的猖獗,對長耳跳鼠所生存的沙漠生態環境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於是長耳跳鼠逐漸離開了生活已久的中部沙漠,來到沙漠邊緣尋找食物。此外,隨著農業進入沙漠地區和非法採礦業,越來越多的野貓被帶進入了沙漠,也成為獵食囓齒類動物的主要殺手。夜間野貓如果仍然飢餓,就會進入沙漠地區捕食長耳跳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隻野貓在一個晚上能夠捕捉到20隻長耳跳鼠!





紅緣燈蛾

     前幾天一早,我公公從菜園裡摘菜回來。裝菜的塑膠袋上,發現一隻超顯眼的蛾(應該是吧?蝴蝶通常不飛時,翅膀是合著的),我用相機拍下來了。




     我已經在網路上查了些蝶蛾類圖鑑,但是仍沒找到跟這隻一模一樣的!感覺好『毛』喔!鞭狀的觸角也相當長!我在《塔內植物園》提問,有人幫我鑑定這是『紅緣燈蛾』。一開始我看成《紅綠燈蛾》,愣了一下!這跟紅綠燈有啥關係?在搜索引擎輸入後,的確也沒有!再仔細一看,挖勒!是紅《緣》燈蛾啦!簡直是『眼睛脫窗』!
     因為有鱗粉,加上很多毛毛蟲看起來『粉恐怖』!所以我以前一直很討厭蛾,覺得蛾超噁心的!看這隻毛絨絨的樣子,還鑲紅邊!頭部、肩部附近的毛,好像穿毛衣外套。很特別!所以,即使要出門了,還是趕緊把牠拍起來!相機還不錯,我的攝影技術好像也還不賴!加上網路的發達與便利,讓我可以知道牠的名字、查到許多資料!…愈看愈覺得牠很可愛!(不過,還是不喜歡牠的幼蟲階段!)現在,終於對牠有更深入的瞭解了…!


紅緣燈蛾 Amsacta lactinea (Cramer),又名赤邊燈蛾。一年約發生三代,四月開始出現,幼蟲活潑貪食,為害蘭花的葉,開花時也食害花瓣。幼蟲爬行迅速,可以爬行數十公尺尋找合適的寄主植物。成蟲前後翅均白色,前翅前緣有一道鮮紅色邊,後翅有三個較明鮮黑斑,腹部桔黃色,有黑黃條紋間隔。卵呈球形,黃色,40至50粒成一卵塊。幼蟲全身長滿黑褐色長毛,體長可達4公分左右,爬行迅速。幼蟲的食性頗雜,為玉米、大豆、棉花、芝麻、高梁、向日葵、綠豆等作物的害蟲,食草多達 100 種以上,夜行性。作繭化蛹於土中。
外觀特徵:展翅寬50~67mm。前額白色,頭頂為紅色,後側邊為紅色,肩板及胸背為白色,腹部前側為白色,後面數節為黃色,且各節的前緣有黑色帶。前後翅為白色,後翅上有數個黑色小斑點。上翅前緣具明顯紅色邊線。雌蛾體型較大,觸角呈微齒狀,雄蛾觸角則為鋸齒狀。雄蟲下翅具2個黑點,雌蟲則有4個。無近似種。 
生態習性:成蟲出現於4至9月,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

     通稱為燈蛾的蛾類,事實上包含了燈蛾亞科、苔蛾亞科鹿子蛾亞科。苔蛾與燈蛾停棲時,習慣將翅膀向後伸展,上、下翅重疊平鋪,蓋住腹部,有一些種類的外觀非常美麗,是值得辨識欣賞的一類;鹿子蛾的翅膀則是明顯上大下小,停棲時向兩側伸展,外觀多擬態成類。燈蛾的體型以中型者居多。
活動時間與棲息環境:燈蛾都活躍於樹林一帶,但活動時間不一,有的只在白天或夜晚現身,有的則不在乎白晝或夜晚,隨時四處出沒。其艷麗的外觀從生態意義看來,是一種不怕被天敵發現行蹤的「警戒色」,因為一旦牠遭受侵襲,便會散發一股難聞的腥味避敵。
食性:只要是習慣在白晝活動的燈蛾,都和許多蝴蝶一樣,會駐足花叢間訪花吸蜜;夜行趨光的種類則常在植物葉片上吸食露水,偶爾也會在花叢間訪花。
燈蛾的幼蟲大多全身滿布細密的長毛,人類誤觸之後皮膚多會紅腫過敏,但毒性遠不及刺蛾、毒蛾和枯葉蛾的幼蟲強。

上圖:卵--台灣昆蟲譜


上圖:幼蟲--中路國小


上圖:繭--中路國小

上圖:上面觀--xc3172的部落格

上圖:卵--自然攝影中心

參考資料:農業試驗所全球資訊網     陽明山國家公園 


陸生渦蟲

     昨天一早到學校,在走廊的洗手台附近,看到了這隻!可能是前晚有露水,所以一早牠就爬上來逛大街!回辦公室放好東西後,就拿著相機去拍。看到地上有隻麻雀,突然有股不祥的預感…幸好!牠還在!







     這隻陸生渦蟲-笄渦蟲(
Diversibipalium sp.) [笄,音基] ,體長約10cm,寬2~3mm(照片右下角是枯掉的白千層葉片),有新月形(髻形)的頭部,頭板處有一對模糊的大黑斑(相當於水生渦蟲眼點--感光用)。「頸」部有一段寬黑帶。身體淡棕色,分類特徵上說牠有3條長縱紋:背部1條,側邊2條。背部那條黑長線非常明顯,兩邊側面那略為深褐色的長條紋,若不是查資料,我還真沒察覺呢!真菌教室版主的攝影技巧等都是一流的,他也有拍到這種陸生渦蟲。 [參考資料來源: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圖鑑 ]  

     渦蟲為扁形動物門,渦蟲綱,渦蟲屬。扁形動物為一群蠕蟲狀的動物,肉食性,以水蟲、蚯蚓等為食,是扁形動物中唯一不行寄生的動物,經常出現在淡水、海水和陰溼的地方。     

     
渦蟲的身上被覆著一層汗毛,與肌肉一起配合,在渦蟲的滑行運動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此類動物身體左右對稱,嘴巴在身體下面,肌肉性的管狀咽喉可由口中伸出以刮取食物。渦蟲是雌雄同體,故每隻渦蟲身上均有卵巢和精巢。體內還有腦、咽喉、神經肌肉等,消化管僅具一個開孔,也就是牠們沒有肛門

     如果把渦蟲切成兩半,失去的一半會再生出來,而成為兩個個體完好無缺的渦蟲,經常被用來作為再生能力的實驗材料。但陸生渦蟲的再生能力,沒有水生渦蟲那麼強!陸生渦蟲對生活環境相當挑剔,稍有污染便無法生存,是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資料來源:陽明山國家公園
 



實驗課--估計豆數

     這是一節緊張刺激的實驗課,因為要比速度!講解完後,就由學生開始操作了!

     (727沒拍到家政課的烹飪過程,恰好,這堂課我只拍727!) 

時間:一節課

過程:用紅豆作為標記,來估算黃豆數。

方法1~樣區法


          紅色塑膠盆裡,畫12個大小相似的區域,先將黃豆平均分布於這12區內,再任意選取2區,算出此二區內的黃豆數平均,最後將平均值乘以12,即為估算的黃豆總數。



方法2~捉放法

          選出與黃豆大小相似的紅豆50顆,倒入燒杯內,與黃豆混合均勻。捉出一把豆子,數一數紅豆、黃豆各有幾顆,代入公式:

紅豆總數(50):黃豆總數=捉出的紅豆總數:捉出的黃豆總數                

重覆此步驟2次,求平均。即可求得黃豆總數近似值。



方法3~一顆一顆數全組組員同心協力,算愈快加愈多分喔!











實驗結果:







討論:

(1)整體而言,何種方法較準確?

(2)如何讓捉放法的結果更準確?

(3)團隊精神與分工的重要性?

(4)其他

台中向上國中Yukie老師的教學活動:學生彼此出題-捉放法,很有趣!



寄生蜂

寄生蜂  

     白色的繭為寄生蜂(蠅)的幼蟲所結,一般當寄生蜂(蠅)的幼蟲從被寄生者身體鑽出時,被寄生者過不多久即會死亡,但圖中二隻蛾的幼蟲卻在五天後才死亡。[右圖資料來源:中路國小全球資訊網]

     小繭蜂是一種寄生蜂,多半有特定寄生目標,也就是一種寄生蜂只針對少數幾種蛾類或蝶類的幼蟲,所以有些小繭蜂也常被拿來進行害蟲的生物防治呢!小繭蜂的媽媽到處尋找牠的目標,當牠找到了合適的對象--某種毛毛蟲就在牠的身上產卵,卵孵化了就鑽進毛毛蟲的表皮裡面,開始牠們的寄生生涯吸食毛毛蟲的體液,這時的毛毛蟲仍然活著也仍然進食,只是活動變慢,行動變遲緩生長的速度也幾乎停滯了,牠再也沒有機會變成蝴蝶或成蛾了。當小繭蜂幼蟲吸乾了毛毛蟲的體液,便會再鑽出表皮形成繭,通常會在蟲體兩側排成兩排,此時的毛毛蟲多半已經變成乾屍木乃伊僅剩一張乾扁的蟲皮,再過幾天,小繭蜂羽化咬破繭的口蓋,飛到外面再去尋找下一個目標啦![資料來源:北市南湖國小]

[左圖來源]寄生蜂幼蟲鑽出之後,立刻吐絲結繭。

     蝴蝶的幼蟲天敵眾多,如肉食性的椿象會以刺吸式口器吸食幼蟲體液,表皮被刺穿後即告死亡;此外幼蟲也容易被寄生蜂寄生蠅產卵,寄生蜂或寄生蠅的幼蟲以毛毛蟲身體組織為食,在此階段兩者同步成長,待寄生蜂幼蟲成熟時即鑽出蟲體化蛹做繭,此時毛毛蟲生命即告終結。以蛹為寄主的寄生蜂則於蛹內羽化後以成蟲形態飛出,即使像蛾類這麼堅韌的繭,寄生蜂仍然有辦法鑽出。

  一隻毛毛蟲會有多少寄生蜂幼蟲寄生呢?以由野外拔契葉上採集回來飼養的琉璃蛺蝶幼蟲為例,毛毛蟲在第一週正常進食並逐日成長,眼看即將化蛹,有一天這隻毛毛蟲不再活動,並於蟲體下方出現一團寄生蜂的繭塊,約一週後孵出達127隻的寄生蜂。由此例產生的寄生蜂數量來看,鱗翅目幼蟲遭受寄生蜂為害的比例必然相當高,更具威脅的是寄生蜂依種類的不會分別選擇卵、幼蟲、蛹或成蟲為宿主,任何一種昆蟲在成長中各個階段均有可能受到寄生蜂的侵害,自然界中昆蟲能夠成功度過幼蟲期蛻變成蟲乃至交配實屬不易,因此孕育數量龐大的卵乃是最佳對策。[資料來源:大盒子的故事]



[右+下圖
卵寄生蜂來源:台灣昆蟲譜]

卵寄生蜂羽化鑽出被寄生的卵殼。



     本種為卵寄生蜂的一種,該種寄生蜂產卵於鱗翅目的內,被寄生的卵疑似蛾類,黑色的卵已被寄生,寄生蜂羽化後部分尚流連於寄主附近。

























東方果實蠅幼蟲寄生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us),屬膜翅目、姬蜂總科、小繭蜂科(Braconidae)。係1985年姚安莉博士先後從夏威夷引進。成蟲呈桔黃褐色,以雌蜂之產卵管插入寄主體內產卵,幼蟲在寄主體內取食組織發育成長,經蛹期至羽化時始離開寄主體,為體內單員寄生性之天敵昆蟲。在室溫27℃±2℃,濕度70~75﹪,卵發育至羽化成蟲約需15天,其中卵期為1~2天,幼蟲期為6天,蛹期6~8天,成蟲的壽命約10~15天。羽化時寄生蜂蛹發育成熟後,成蜂即咬破東方果實蠅蛹殼鑽出,雄蜂羽化較雌蜂早2-3天,而每個東方果實蠅蛹體只羽化一隻寄生蜂。雌蜂羽化後不久即可與雄蜂交尾,交尾時雄蜂振翅揮動觸角追逐雌蜂,觸及雌蜂後即爬上其背,彼此短暫接觸,雄蜂乃彎曲腹部與雌蜂正式交尾,其動作迅速。產卵時雌蜂飛翔尋找寄主,若觸及寄主,即翹起腹部,產卵管呈垂直,插入寄主體內產卵,卵產於寄主體內肌肉或脂肪層內。將寄生產卵後之幼蟲,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產卵孔,每隻幼蟲如出現數個產卵孔,此乃寄生蜂僅在小空間及寄主密度低時,發生之過寄生現象。幼蟲寄生蜂以東方果實蠅幼蟲為寄主體,於室內繁殖幼蟲寄生蜂其寄生率約62﹪,每週約可繁殖20萬隻,因此開發改良更具省工之繁殖器材及產卵操作方法,為目前研究之方向,將有助於大量繁殖幼蟲寄生蜂。成蟲可自行尋找生活於果實中之東方果實蠅幼蟲為寄主,自然繁殖立足,在目前東方果實蠅猖獗時刻應可同時綜合數種防治方法,以最自然的手段,達到有效防治東方果實蠅。[資料來源: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生物技術]

[右圖來源:阿奇自然生態筆記]



寄生蜂產卵


『部落格』與教學

     今年當專任,但每天一早仍得送孩子上學,所以就利用7:30起這一段時間整理教材!一年下來,累積了不少的資源!(教務主任啊!你看我很適合當專任吧!)

         
     

     因為七月初學校資訊組要辦教師部落格之教學效益研習,所以今天我就專門針對『部落格(網誌)』在教學上的實施,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心得:



(一)對生物科教學的想法:

     從擔任教職,我一直相信:影片圖片的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比較具有吸引力,也比文字敘述更容易理解!
但是,放眼望去,國中生物科教學,至今仍很難找到『隨手可得』的資源!而生物還算是最容易『做』的一科!為了蒐集適當的教學影片圖片,這些年來,我花費了很多時間與精力!

     資訊融入教學,推了至少十多年,但我總覺得這只是給某些教師《參賽》甚至《得獎》的機會而已!由於時間與進度限制,許多老師們的得獎大作,要能『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可是…那還真的是得獎作品!我很想知道:
真正像我這樣利用電腦網路資訊來教學的,有多少人?一個學期最多能實施幾次?這條路上,我常感覺孤單!即使是我們學校的自然領域網頁,往往也只有我一個人,會因為『任務』而出現!絕大多數的學生,不還是只有接受課本、黑板、粉筆的教學方式,畢竟,老師們只要多考幾次,學生們只要《肯背》,就能拿高分了,不是嗎?! 



(二)自己教學上自編教材的演化:

(1)製作幻燈片受普通教室光線太強的限制,我只有用過一次!要借視聽教室、借幻燈機…超麻煩!因此,大學畢業前作的幾百張幻燈片,就讓它在一直佔據的角落裡,被黴菌繼續地包圍著!…



(2)製作投影片每間教室要有投影螢幕、投影機,對光線的要求也不算高,所以使用上算很方便!在龍潭國中時,用過一兩年!(因學校獲得補助款,所以全校都有設備。)我每個單元做了將近一本(都有幾十張)資料夾,上起課來,還是比課本有趣,畢竟可以多蒐集相關圖片、有趣題材做補充嘛!投影片的製作:從影印(黑白)、手寫手繪、塗色、貼透明色紙…但畢竟圖片很難是『活動』的,所以仍是受到某些限制!而且,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教材的累積與更新性不佳!意思就是說:如果我找到與原來投影片相關的補充資料時,我最好得重新製作過一份投影片!所以,這些東西現在也成了『紀念品』了!



(3)編製教學講義將上課重點整理成講義,再印製發給學生,優點是:減少上課抄筆記的時間,可以多補充更有趣的例子!而且這樣的資料,才具有『成長』的特性,我可以因不同版本教科書、學生不同程度而逐年修訂新增!印製出來的成品,也愈來愈接近完美!



(4)製作電腦PowerPoint教材製作電腦輔助教材初期,我在網頁PowerPoint兩種格式間,反覆思考比較優缺點(需找出最適當的,才能繼續做出一整套完整教材!)。PowerPoint檔佔空間大,使用時一定得用自己的電腦,我得利用下課時間去設備組借單槍投影機,接好連線,再開機使用…下課得馬上趕去還機器!所以,我根本就沒有下課時間了嘛!再加上設備組鬧空城時,真會緊張個半死!很麻煩!而且,我的Notebook在線路插頭的蹂躪下,接頭變得搖來搖去的,很心疼!所以,最後我把PowerPoint
教材淘汰了,專心做起網頁教材



(5)製作
電腦網頁教材利用校內教師研習時所學到的FrontPage,我從《龍潭國中-校園植物介紹》做起,再做《班級網頁》,胼手胝足,獨自在學校本位教學的前端摸索,一點一滴累積經驗,幸好有資訊組長的適時指導!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得到了幾次獲獎的鼓勵!接著,就要正式踏進架構完整生物教材的大工程了!

     網頁的優點是檔案小,製作時版面所受的限制也比PowerPoint小,一旦上傳,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利用!我可以直接借用電腦教室空堂時間,將學生帶進去,先統一播放講解,再給學生單機操作!在網頁製作上,除了更多漂亮的彩色圖可貼外,還可以貼上動畫!這太好了!因為動畫又比彩色圖片更吸引人、更生動!超連結也很方便,可以看更多相關網頁!學生超愛上這堂課的!只不過,必須先花好多時間,找資料、作圖片動畫、做網頁,最後上傳因為初期沒有多少資源可用,一邊作,一邊萌生退意:好孤單、感覺負擔好重!幾度有放棄的打算!可是,在教學資源的累積與新增上,這真是個不錯的方式!在教學上,學生可以看到更多有趣、新奇的補充教材!又再加上:真的沒有人做!唉!所以…就繼續孤獨地走在這條漫漫長路上了!



(6)製作部落格教材部落格,一種超方便的網頁格式,完全不需會網頁設計,就能輕易使用!先前用FrontPage所做的
生物e教材(可參考這裡),因為資料都存在Notebook,每次要修改都一定得用這台電腦,但又很擔心上網找資料會中毒,我所有資料不就掛了?…所以使用上仍得小心翼翼!有了部落格,我在任何地點(只要有電腦、可上網)都可以做教材資源的蒐集整理,我也比較不必擔心『著作權』的問題(因為我只用在教學用途,非營利,而且我也會禮貌性的註明出處)!再加上網路的普及,以及影片檔的量暴增,讓我在資料收集及呈現上更容易!但是,我還是花了『非常多』時間在這!

     部落格還是個作教學紀錄的好地方!我可以把上課照片、影片,直接貼在部落格裡(可參考
校園植物介紹家政課-縫鈕釦生物實驗家政課-烹飪),不必再像以前得自己做網頁!班上有比較不乖的學生,我就威脅他:我要把他拍下來,Po上網!他會怕耶!趕快『裝成』好學生! (最近不是很流行嗎!我們為什麼要給學生偷拍?!我們主動出擊,拍學生!)

     我的網誌~資訊融入教學學習社群教師團隊成果發表~裡面也有些與部落格-教學有關的內容,可以參考。



     你們知道國中生最愛看哪類型的影片?搞笑版的啦(可參考這裡)!我每次上課都有一個主題,雖然我已經盡量講很快了,但是時間往往仍不夠用!看到新奇的、血腥的、爆笑的影片,學生會自動配音、還會笑超誇張、超久的!害我都擔心講不完!我規定學生在剩餘的自由操作時間裡,找自己最有興趣的單元去看!有時學生會離開座位,一群人聚在一起,因為…(別想歪!色的我不會放!)  用電腦的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

     許多老師們不想用電腦教學,主要是因為現有的教材資源太少,再加上網頁設計能力有限,用部落格,真的會讓教材資源的蒐集更容易!一旦踏入,您的資源就開始累積了!因為在這塊地方,您不需要什麼網頁設計能力,只要把找到的東西,丟在適當的網誌裡,頂多再分類一下就更完美了!但是,提醒一下:在網誌裡的文章,很難印成我們想要的樣子!如果您要『列印』,還是用word比較好,所以,我的講義還是放在我的Notebook裡!

     在部落格裡,會有學生(不一定是自己教過的)跟你留言,因為可以用《悄悄話》,所以可以更放心!我們還曾透過部落格,解決班上(去年畢業班)同學間的誤會;在這裡,我認識一位東興的家長(不是我教的班),交換媽媽經與教學想法!還認識其他遠方的人…(我這篇還沒打完整,就看到阿簡老師的回應!他的部落格,可是得到《
年度最佳教育應用部落格首獎》肯定的耶!好開心!)

    


    
從左邊框架頁的《文章分類》裡,找到您最感興趣的分類,點進去各單元看看!喜歡嗎?!



     心動沒?如果心動,那麼就別遲疑,開始行動吧!別忘了通知我加你好友喔!


活化石--鱟

[左圖來源:新華網]

Limulidae科,又名馬蹄蟹夫妻魚,被譽為活化石。現存的鱟種類僅存3屬4種。[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公佈「我最喜愛海洋10寶」公眾網上投票結果,此網上投票為期4個月選出最受歡迎十種本地海洋生物。馬蹄蟹得三百一十票榮獲「我最喜愛海洋10寶」第三位。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它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動物之一,被稱為活化石。

鱟的身體分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頭胸部,然後是分節的腹部,再下邊是一根長長的尖尾刺。它的頭胸部側面有一對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另外還有一對感受紫外線的單眼。它們也有一對鉗子,稱為螯肢,是專門捕食蠕蟲、薄殼軟體動物用的。它們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歡鑽進泥沙中併在泥裡爬行。

鱟生長得不算快,它們須要脫16次皮,經過9到12年的時間才達到成熟。人類一直就將鱟當作食物,它們的肉、生殖腺和卵都可食用。但是它們的血液中含銅量過高,所以多食會中毒。鱟的血液可用作醫用試劑。血液中的變形細胞(少量,離心得到沉澱白色物)甚至被帶上外太空,偵測有機體及保護太空人免於疾病傷害。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活化石算是化石嗎??

這篇是我在《奇摩知識+》裡的一篇回答:

問題:活化石算是化石嗎??

回答:

     『化石』的定義,原本就不是那麼『硬』!基本上可以分為幾類:

(1)石化的化石:經『石化作用』形成,因為原本的結構被礦物質取代,所以看到的樣子,就像『石頭』的質感。古生物遺體、遺跡(腳印爬痕)、排泄物(可說成排遺--因為像人類的糞便,並不屬於『排泄』…都可以形成石化的化石。又因為石化作用時的溫度壓力、礦物質種類等的差異,所以化石的顏色與質地會不同。

(2)無石化的化石:因為生物遺體保有原來結構,沒有被礦物質取代,所以不像一般化石(看起來就像石頭!)。例如:電影《侏儸紀公園》第一集裡出現的『琥珀裡的蚊子』,蚊子因被包埋在松脂裡,所以成分沒被置換!另外,冰雪溶化後,現出的猛瑪象(長毛象),也屬於化石!解凍後的象肉新鮮、有彈性!

(3)活化石:因生物體適應能力超強、生活環境變化不大等因素,這類生物雖然其祖先很早就出現在地球上,但是仍有後代繼續消遙!嚴格來講,這並不符合『古生物』的定義,畢竟沒有單一生物個體的『壽命』,能延續如此之久!

     其實,在【生物演化】中敘述到化石一段時,絕大多數的編輯,會把『活化石』列入。就算沒列入,大多數老師在補充知識時,也會提及!我個人的想法是:提到活化石時,重點仍是放在『古生物』三個字,只不過是這類生物的適應力真的很強,所以『我們仍可以看到牠們的後代』!這其中可以探討的,包括為何牠們有這麼強的適應力?環境變動對生物生存影響?牠們的祖先和現存物種間的差異(DNA層面)…而這些絕對與生物演化有關!

     所以,你認為呢?『活化石』也許不太符合化石的『一般』定義,但是它《會說話》!對生物演化及地球環境演變過程紀錄而言,它在研究的重要性,絕不亞於一般化石、甚至還更超越一般化石呢!


活化石--肺魚:小怡子札記

盲蛇


黑暗地底下的動物~盲蛇 【google圖



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 ) 又名蚯蚓蛇鉤盲蛇牛鼻鑽是一種原始的蛇類。盲蛇科,英名Taiwan Worm Snake,Blind Snake,台灣最小型的蛇類身上的鱗片較硬,且無蚯蚓身上之環帶,故可與蚯蚓分別。身體背部為褐色或深褐色,腹部顏色很淡,體鱗20列,長度約12~20公分。


盲蛇頭部為扁橢圓型,眼睛退化成深色感光小點口很小,尾巴短又尖,會利用尖尾刺人以自衛,會利用尖尾刺人以自衛(也有資料表示其尾巴成鈍圓形)不會咬人,也沒有毒性。對人類而言應算是有益的動物。


盲蛇屬負趨光性,一般在潮溼陰暗的地方可發現。平時躲在腐木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岩縫間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有時也會大量躲在堆積的甘蔗頭堆中。以白蟻、螞蟻或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全省低海拔地區都有分佈盲蛇行孤雌生殖或卵生。


[下圖:Minnie的蟲蟲世界]      小勛's BLOG    陽光教室    xc3172的部落格





 


 


 



鐵線蟲

     有人發現螳螂肚中有一條約10多公分鐵線蟲寄生其肚中。只要肚子比較大的螳螂一被踩破,幾乎肚中皆有一條鐵線蟲,而且狀似藤又像塑膠從螳螂的肛門爆出的一撮長長、褐色還在蠕動的寄生蟲,一根一根每根都很長。那些寄生蟲糾結在一起,用寶特瓶底部壓他們,觸感有點硬,澀澀的。帶小孩去溪中戲水時又發現鐵線蟲,上網查詢之後,其中談到如果蟲比較小隻的話說不定會侵入人體內並寄生,這是真的嗎?鐵線蟲會經由口鼻生殖器官等進入人體嗎?進入後真的會在人體中寄生嗎?

     其實許多寄生蟲會經由口鼻進入體內,一般溪邊戲水還好,如果游泳機會就大多了,常有許多學童溪邊游泳水蛭進入鼻腔,其實不少寄生蟲是禍由口入,請小朋友吃東西前務必洗手![泌尿外科 翁偉哲醫師]

     沒錯,原蟲會經由呼吸道或消化道進入鼻腔或腸胃道體內,而所謂寄生蟲,是原蟲類生物在宿主繁殖,不同的原蟲有不同的宿主或中間宿主,目前醫用寄生蟲中,並無您所提及的鐵線蟲。[大腸直腸外科 郭立人醫師]

     經由入口網站以「鐵線蟲」關鍵字搜尋結果整理如下:鐵線蟲屬於動物界、線蟲動物門、鐵線蟲綱、鐵線蟲目、鐵線蟲科。成蟲細長,棕褐色,形如鐵線;有的白色。皮膚平滑,無側線。雌雄異體,自由生活或寄生。消化道前部退化,有似體腔的側竇,其中有精巢或卵巢。雌蟲後端圓,雄蟲後端有交合傘。幼蟲口緣鉤排列像鰓曳蟲,寄生於螳螂、蝗蟲、金龜子等體內,靠吸收寄生體內的脂肪成長,成熟後鑽出蟲體,入水中生活。成蟲生長在水田、河溝裏,一般為30公分長。對人、畜沒有寄生危害。最常見的代表種有鐵線蟲擬鐵線蟲前者體長約90cm,直徑約1mm,雌蟲尾端不分叉,雄蟲分兩葉。後者體長約30cm,雌蟲尾端分三葉,雄蟲也分兩葉。由以上資料推論,「侵入人體內並寄生」的說法,無證據支持。[一般外科 黃元惠醫師]

[圖片來源:
自然攝影中心]

     鐵線蟲是一種線性寄生蟲,成蟲的體長約30到100公分,外表呈細繩狀,成蟲棲息在河流、池塘或水溝內,進到水中後的鐵線蟲行動非常緩慢,也不再進食,牠會產下數萬個卵於水草或石頭上,卵在水中孵化,被水棲昆蟲取食後,開始行寄生生活,例如:孑孓、水蠆吃進鐵線蟲的卵後,鐵線蟲即在他們體內孵化寄生,當這些孑孓、水蠆羽化成蚊子、蜻蜓,且剛好又被螳螂捕食,此時鐵線蟲便可進入螳螂腹中繼續發育,直到成熟。如此週而復始,鐵線蟲的生命就在宿主、水蠆、孑孓的關係中循環不已,生生不息。


塔內植物園   大地精靈   生物教學共享



幸運草-紫花酢漿草

     再到新竹動物園,怎麼也找不到印象中那超高、爬起來很吃力的階梯,好奇怪?可是,記憶中那樣真實的情景,並不像是夢境或想像啊?想了好久好久,終於恍然大悟:原來…我長大了!許久以前,覺得很「大」的一切,曾幾何時,已不再有相同的感受了…。每回經過南大路時,都會很想看看小時候住的警察宿舍。印象裡,後院有棵仙楂樹,果子成熟時,媽媽就會處理好再給我們吃。當時家門前那片小小的草地,就長著許多紫花酢漿草。

小時候,當然不知道那叫什麼,只知道它有著美麗的紫紅色小花,以及將它的長葉柄摘下後,剝出裡面白色的細絲,和姊姊、弟弟們對戰的情景…如果不幸「斷頭」,就重新找幾根看起來更強壯的…好好玩!現在想想,還真可憐那些小花,在我們這群不懂事的頑童手中,慘遭摧折…。

東興的花圃裡,近日來,一簇簇的紫花酢漿草經常吸引我的目光,記憶深處的童年回憶再度被喚醒!在一片綠草地中,紫紅色的花朵,非常引人注意,雖是野花,但卻不失高雅的美!查了資料後得知,紫花酢漿草的這三片心型葉子分別代表信仰、希望與愛情,如果能發現四片葉子,就代表「幸運」,因此,四葉的紫花酢漿草又稱為『幸運草』。長大後,負擔愈來愈多、責任愈來愈重,超想找到『幸運』的!

繖形花序的紫花酢漿草,未開之前的花苞是向下彎垂的,要到真正開花時,才會昂首。一朵接一朵的紫色小花交互開放,讓花期不斷延長,也讓欣賞讚嘆的心情不斷延續…。沒看過它的種子吧?!紫花兒雖美,卻是不孕,略有些許遺憾!幸好有地下鱗莖充當它的繁殖利器,完成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鱗莖與嫩莖葉嚐起來味酸,因此又有個「鹽酸草」的別稱。全株可食、可入藥呢!




     酢醬草是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一種草本植物,為掌狀複葉,由倒心臟形的三小葉組成,開紫紅色的小花,莖葉皆有酸味,故又有三葉酸之稱,此外還有一種開紫色小花的三葉酸。在十萬株此草中,可能只會發現一株是"四葉"的,因爲機會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一。因此是國際公認爲幸運的象徵。在草中偶而發現罕見的四片葉酢醬草者,能使願望成真--因此稱四片葉的酢醬草為「幸運草」,其實.....四片葉純粹是突變而來,沒有特別的因素。

     它的每片葉子都有著不同的意義,包含了人生夢寐以求的四樣東西,倘若同時擁有這些東西,那就幸運了。

Four Leaf Clover 幸運草:

第一片代表真愛(love),第二片代表健康(health),第三片葉子名譽(glory), 第四片葉子財富(riches)。

另一種說法是.....傳說當年的夏娃從伊甸園帶出了四片葉的幸運草,四片葉子代表著不同的祝福--

第一片代表信仰 ,第二片代表希望,第三片代表愛情,第四片代表幸運。

怎麼定義隨個人了...

當你發現四葉幸運草的時候,不要告訴別人,否則到手的幸運會飛掉的 (這不是我說的)… …


{###_yangiwen/3673225.flv_###}

五葉幸運草?

{###_yangiwen/3673419.flv_###}